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语文 > 初一语文辅导

初一语文上册辅导资料之《只要翻过那座山》

编辑:

2016-09-29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含义隽永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少年执著地寻找大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理想必胜的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30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2),第一次出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少年清晨走路时心理活动的描摹,说明他是带着这个信念上路的。

第二部分(3-6),第二次出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是为了引出插叙的内容:小时候奶奶哄他入睡时的念叨。然而,正是这一念叨,将他带入梦乡,产生了要去寻找大海的梦想。

第三部分(7-26),第三次、四次、五次出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三次出现这句话,是少年翻越一座座山顶,看到前方仍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时的自我鼓励。他已明白,“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因为他已经翻过几座山头了,已经非常疲劳了,他不由得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千万别泄气,一定要坚持下去。

第四部分(27-30),第六次出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本文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少年终于战胜了自我的疑惑和动摇之后,这时,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又体现了少年的胸怀与感悟。

三、写作方法

1、反复吟唱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是文章的标题,又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仅仅是为了强调它是促进少年翻山越岭寻找大海的原因吗?仔细揣摩,这句话有多方面的作用: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上看,它是一种“反复”辞格;从表达效果上看,它令读者一唱三叹,动气提神。

2、象征手法在本文的运用。象征是写作的一种技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由象征体(某种感情形象)和象征义(某种抽象事物)构成。象征义隐藏在象征体中,曲折隐约地表现出来。象征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所见知所不见。因此,象征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象征一般有两种情况:状眼前之物,托深远之义;不宜直言之理,借以象征暗示。本文中“大海”是一种理想的象征;“山”象征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一个个困难;“海鸥”象征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四、重难点导析

阅读课文不难发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又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这句话呢?仅仅是为了强调它是促使少年翻山越岭寻找大海的动因吗?仔细一揣摩,这句话的作用大着呢。你看,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少年清晨走路时心理活动的描摹,说明他是带着这个信念上路的。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为了引出插叙的内容——这是小时候奶奶哄他人睡时的念叨。然而,正是这一念叨,将他带人梦乡,产生了要去寻找大海的梦想。后来三次出现这句话,是少年翻越一座座山顶,看到前方仍然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时的自我鼓励。他已明白,“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因为他已经翻过几座山头了,已经非常疲劳了,他的双腿“微微打颤”,他甚至一屁股坐在路旁,有了重踏归途的念头。他不由得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一定要坚持下来呀!这时,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少年内心的激烈斗争过程。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少年终于战胜了自我的疑惑和动摇之后。这时,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又体现了少年的胸怀与感悟。综上所述,“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上看,它是一种反复修辞格;从表达效果上看,它令读者一唱三叹,动气提神。

就这点而言,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不如说它是一首散文诗更合适,因为只有诗的语言才会如此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吟诵之余,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精心设计拍案叫绝了。

【练习解答】

第一题:略

第二题:略

第三题:这句话既是鼓励少年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咒语”,又暗示了少年在寻找大海的途中起伏变化的心情,起到了关照题目、揭示中心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不能相同。因为,少年所处的情况不同,心情也不相同。例如,开头,少年带着美好的憧憬去看大海,要读得自信、坚定;可当他多次失望后,对这句话就有些怀疑了,要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

第四题:主题相同,但表现手法不同。课文是一篇散文,这是一首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