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语文 > 初三语文教案

2015年初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外国诗两首》

编辑:

2015-09-06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的意象,表达了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2015年初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星星变奏曲 

2015初三上学期语文必备教案:星星变奏曲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