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出国 > 就业规划

去德国工作的指南

编辑:jz_yangyj

2015-04-23

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去德国工作的指南,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德企三“重”

1)能力重于学历

投资中国国的德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如汽车、电子、化工、基础设施等。这些企业的招聘对象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注重应聘人员的业务能力。即使一个售后服务工程人员,也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据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总监及执行副总裁马亚(Wilfried Meyer)先生介绍,西门子最青睐年轻、充满活力的专业人士以及工程师,他们对人才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知识、经验和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商务知识和市场知识;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项目经验、领导经验和跨文化工作经验;能力包括推动能力、专注能力、影响能力和领导能力。德资企业不看重学历,比如西门子,只有在应聘者三方面考核结果都相同的情况下,学历高的才可能拥有一定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本科直升硕士的话,很可能会遭到拒绝。因为德资公司认为,只有进科研单位或行政部门的人才有必要读研究生,实践性强的岗位经验更重要,本科学历就足够了。

2)态度重于能力

德国人严谨认真、讲究逻辑,在选拔本土人才时,更青睐拥有同样特质的应聘者。WIBU-SYSTEMS公司是软件及数据信息保护行业中的资深企业,其上海首席代表李海亮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没有苛刻、怪异的测试,也不要求应聘者是行内的顶尖高手,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实力去培养员工。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李海亮总结说,目前上海WIBU正处在由代表处转变为公司的阶段,如果具备较好的教育背景、相对简单的职业经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就会受到公司欢迎。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长学姐就说,去德企英语比德语还重要,学了这么多年的德语,把英语快忘干净了,肿么办……

3)英语重于德语

懂德语是否是进入德资公司的必要条件?德国吉玛股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潘云喜先生表示并非如此:“在公司,英语是主要交流工具,不管应聘哪个职位,英文的听、 说、读、写都要过关。”尽管流利的英语能让你在德企沟通无阻碍,但如果想做到中高层,还是得会说德语。这不仅更有利于沟通,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能让德国人觉得更加亲切。

一个公司能否给员工带来个人提升的可能性应该纳入个人求职的考虑范围。

2员工培训德资公司的员工培训计划一向比较完善,许多白领正是冲着这一点,才前赴后继跳进德企的。德国工商总会中国首席代表葛礼慕(Dr. Klaus Grimm)先生介绍说,员工培训项目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类。

1)培养跨国经理人

该项目由德国工商总会、柏林斯泰恩拜斯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意在将优秀的本土管理人才输送到德国,经过欧洲MBA的学习培训后,再代表德国企业回中国任职。经过培训的学员掌握了国际化的经营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国际化经营理念,能更好地帮企业拓展跨国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了解,该项目在中国的7年间已经打造出251名优秀经理人,不过被该项目选上是非常不容易的。由于德国制造业发达,应征者所学专业必须是理工科,其中机械和汽车专业需求最大,占到一半左右;有至少4年的管理或销售经验,具有公司所在行业的从业背景;精通英文,TOEFL成绩至少在550分以上;有一定德语基础的会占有优势,但并不明显。

2)员工德语培训

为了适应德资公司职员对德语学习的需求,德国工商总会和一些国内的大学合作推出了德语培训班,也有的公司把员工送到德国去学习。「德企通过语言课程吸引中国人才」德语一直被中国学生视为难学的外语。近年来不少德国企业为吸引中国人才在华设立德语奖学金,使德语在中国学生中流行起来。记者日前从清华大学获悉,仅2005年一年就有3 0 0多名大学生、博士生和教授开始学习德语,这与过去寥寥无几的学习者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学生希望获得由德国公司设立的“清华之友德语奖学金”,进而进入德国企业工作。据介绍, “ 清华之友德语奖学金” 是由德国科德宝公司等三家德国企业于1993年发起创立的, 旨在促进中国师生学习德语,了解德国文化。“显而易见,德语目前在作为必修课的英语之后成为清华大学最受欢迎的外语。”德国科德宝公司驻华代表哈诺·文茨勒说:“我们希望启用本土化的经理人,能够熟练掌握德语的中国人才无疑是最佳选择。”文茨勒指出,近年来,中德关系发展良好,中德贸易稳步增长,给许多德国企业带来了商机。以制造业为主要业务的科德宝公司与其合作伙伴共在中国雇有9000名员工, 营业额达5亿欧元。该公司计划到2010年总营业额和员工数翻一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德两国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实质性互利合作愈加密切。中国目前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2013年数据显示,2012年,德中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639.8亿美元,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855.5亿美元,占德国出口总额的6.1%;德国自中国进口784.3亿美元,占德国进口总额的6.7%。虽然与前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中国仍为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悉,目前一批德国企业已认识到通过语言和文化教学在中国培养本土化人才的重要性,相继在上海、吉林、辽宁等地着手设立由企业资助的德语课程。

德国双轨制培训

3)企业自办的培训一

些大公司有自办的培训机构,专为员工提供内训。西门子管理学院于1997年在北京成立,迄今已经有超过1200名本地员工(15%的白领员工)参加了由该院推出的西门子管理学习项目。◆ 太仓德企的“蓝领”培训模式太仓是中国德资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有 60 多家德资企业落户 。 2001年,在太仓的两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和慧鱼公司与我市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把享誉世界的培养技术工人的 “双元制”职教模式引进到太仓,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培养的技术工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蓝领,受到了德资企业极大的欢迎,甚至出现了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订一空的状况。去年, 又有一家德资企业——舍弗勒公司投资 1800 万元在太仓创办了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开展 “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教育 。创办太仓德资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的德资企业,在培训中心投入的教育成本折合到每个学生大约合计人民币七点五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教师工资、实习材料、设备折旧等等;而每位学生在三年培训中所交的学费累计不超过两万元。单从数字表面上来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每培训一名学生,企业就要倒贴五万多元,明摆着 是一笔亏损的买卖,这似乎不符合企业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那么,这些德资企业为什么还热衷于创办培训中心呢?“双元制”职教模式有哪些特征呢?“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德国,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因此也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所谓“双元制”培训模式就是 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在联合办学中充分发挥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两者达到合理的渗透和完美的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3年。来自德国的太仓德资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负责人希普斯先生告诉笔者:“一个企业家要投资,一般要有一个回报的预期,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企业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优势,要保证它在和对手 竞争中的优势,要保证它在将来的竞争中仍然处于有利的地位,它就必须要考虑到它企业的接班人、它企业工人的接班人、中层的接班人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或者委托培训机构,培养对自己企业有用的技术工人。这就是德资企业在太仓建立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的原因之一。”在 太仓的德资企业大都是制造业企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制造业都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参与竞争。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经济大国都是借助工业起步的,没有工业化,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的诞生和崛 起。制造业企业特别需要掌握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从德资企业在太仓的实践来看,刚开始企业使用一般工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工完成一个零部件,现在企业使用经过职业培训、掌握了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工人后,一秒钟就可以加工完成两个零部件。这样,企业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 空间,而且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此,技术工人就业前的培训费用在就业后源源不断地回报给了企业。这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盈利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培训都十分注重,政府部门甚至出台了有关政策,推动和支持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比如在德国,对 于没有开设职业培训的企业,政府部门要另外收税,以确保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 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标签:就业规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