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3

2011-05-18 13:09:2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一 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50—6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因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这个阶段另一特点是,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

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相对直接法”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70初—80初)

这一阶段教学法受到语言交际观念影响。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实践的交际性含义,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针对学生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教学法具有听说法烙印。(P114下)

二 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地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丰富多彩的态势。表现在: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P116)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3、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4、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三 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趋势

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末是一个从单一模式走向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趋势(P119):1、理论研究的并进化2、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3、语言材料的语篇化4、语法教学的强势化5、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6、教学的立体化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技巧(P121)

第三节 语言技能训练(P132)

第五节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P141)

一 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即语法能力,是人们所拥有的有关本族语的语言知识,是一个内化的有规则系统,是一个语言习得和生成的内在机制。

交际能力理论则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行为处事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语言使用的适当性,语言使用要适合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

交际能力理论对交际能力提出的著名的4个参数:1、是否在形式上可能,即和语法性2、是否可行,即心里可行性3、是否得体,即社会文化得体性4、是否实际出现了,即实际出现概率。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Canale和Swain,1980):1、语法能力,类似于传统的语言能力,指对语言形式和规则本身的掌握,是准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义所需要的基本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适当地表达和理解能力3、语篇能力,也称话语能力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组合起来,构成不用体裁的口语或书面语语篇的能力。4、策略能力,也称应变能力,指运用各种交际策略解决交际困难、弥补交际障碍或增强交际有效性的技能。(P143)

二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P144)

(一)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

(三)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重点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语法原则2、交际原则3、文化原则4、综合原则

在教学中,要围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1、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2、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的表达。3、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4、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5、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跨文化意识。6、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