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助理社会工作者考试《初级实务》练习题(5)

2015-02-26 16:45:15 字体放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

2.【答案】D

【解析】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估。结果评估是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作出,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3.【答案】C

【解析】服务计划是一个理性思考及做决定的过程。社会工作者服务计划关注的对象是指介入行动要改变的人和系统,包括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它是整个介入工作的核心焦点。

4.【答案】A

【解析】在完成对问题界定的任务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作出一项决定,即终止服务还是继续服务。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即可终结服务:①机构缺乏合适的工作人员,缺乏具有必要技能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或其问题不在机构的职责、使命或功能之内,社会工作者认为其他机构的资源、素质更优越,服务的数量适于其他机构,其他机构具有处理特定服务对象或问题的特权(如社区矫正服务的专门机构);②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服务,机构功能不符合服务对象需要或已经解决了问题;③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或者是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服务对象没有充分的动机投入必要的时问、力量和资源。

5.【答案】C

【解析】社会工作者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包括:①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②个别化;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⑤瞄准服务目标;⑥考虑经济效益。其中,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要求,介入行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并且在决定介入行动时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6.【答案】B

【解析】在幼儿期面临的问题有: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外,婴儿期的儿童会有分离焦虑,而处于儿童早期的儿童会出现恐惧,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生物体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觉。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

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7.【答案】B

【解析】保护性服务指通过介入外部监督或者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剥削。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侵害发生的可能,或者制止已经发生的侵害。如少儿失学、家庭暴力、儿童处于危险性环境等。可以通过对责任者的宣传教育,建议相关机构介入,以至于寻求司法途径等进行介入。其核心焦点是在确保儿童权益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8.【答案】D

【解析】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每一阶段或多或少均以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贯穿:①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③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④变得勤奋阶段(6~l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⑤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⑦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⑧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9.【答案】A

【解析】儿童的需要包括:①生存的需要;②爱的需要;③学习的需要;④游戏的需要;⑤社会化的需要;⑥被保护的需要。

10.【答案】D

【解析】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相关推荐:

2015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法规政策》知识点汇总

2015年社会工作者考试《中级实务》重点汇总

<--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