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免费师范生,履约就业“舍”与“得”

2011-06-15 16:26:0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林彭阳也是2007级免费师范生,但远没有潘杰幸运。

6月过后,他即将回到那个被冠以国家级贫困县的家乡。

“我很清楚政策,我是自愿读的。”林彭阳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本用过的大学教材不停地翻动,空气中发出“哗哗”的声响。

这也是免费师范生政策惠及的一个典型群体。林彭阳家穷,全家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兄弟姐妹四个他排行老二,也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考上免费师范生不仅不掏钱还有每月400元补贴,被林家人视作救命稻草,懂事的林以高分进入北师大。

4年了,按照协议林彭阳须回到生源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4年前,林来报道的行李仅一条草席一套被褥和几件旧衣,现在他要带回去的行李仍然不多,“每月的补贴和奖学金还有做家教的钱,攒一起就寄回家了,两个妹妹还要读书。”在他的行李中记者很容易发现一些标志性东西——北京市地图、北师大校徽校服、爬长城留下的纪念品,以及和同学们在北京各处拍的照片……

四年来,林努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对教育衷心的热爱。他也确实选择了履行协议,回到那方贫困的土地,那个期待着他施展才华的地方。“我只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尤其是提高中西部基层教师待遇。同样高分考进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就业后我们却比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同学待遇差很多。”

潘杰所在的班级共7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班长,潘杰对整体签约情况了如指掌。“绝大多数都签了,有一些比如西藏的同学,还要再等等。”

北师大毕业生原来是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抢都抢不到的,典型的“卖方市场”。如今突然增多的生源,让双向选择反转为“买方市场”。潘杰说,他们班签约是相对慢和晚的,有的因为回去本省的人多岗少,有的没有编制,有的只要硕士及以上学历,而偏远学校有指标,同学们不到万不得已都愿意做更好的尝试。

“北师大在免费师范生就业问题上,已经做得很好了。”北师大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李亚楠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免费生政策初衷,学校做了巨大努力。而且,其他五所部属师范大学也都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各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