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内容十

2014-08-29 13:05:38 字体放大: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及职业选择辅导。

(一)学习辅导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既有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学习信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内部因素的作用。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念,科学地掌握认知策略和提高元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增强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因此,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以学习成绩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要注重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促使学生成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进行自我激励。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通过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即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做起来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学习效率也高;相反,如果是缺乏热情、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低。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所以,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状况,寻找缺乏兴趣的原因,培养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有没有怠慢、冷漠、依赖或退避的心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哪些影响;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良好的表现和不足;怎样改进不良的学习态度等。

4.掌握学习方法

中学生的不良学习方法主要有:学习没有计划,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死记硬背,对概念和原理缺乏理解,不重视学习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利用信息等,教育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试也是一种竞争,使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当他预感到学习成绩不佳有损个人自尊和前途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考试的焦虑过强和过弱都会影响学习的效率。适当的焦虑有助于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准备考试。

6.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影响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的因素是学生的情感性特征,即学生在某个学科领域所持有的信念,也就是说他们是否了解自身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动因和能力。因此,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避免因情感性因素而影响有效的学习。

7.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元认知是成功学习、熟练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元认知,一方面是指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即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即元认知技能。元认知对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系统地加强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二)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

1.情绪辅导

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相应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据情绪对人的影响,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两类。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中学生在情绪的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对自己的不良情绪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各种表现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然后,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培养正面的情绪外:还要注意情绪反应的程度,即情绪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如过度的快乐和悲哀,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