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江西中考 > 江西中考语文

江西中考语文复习试题及答案(文学常识鉴赏)

编辑:

2016-11-08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试题分析: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点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B

【解析】A中应是“化静为动”C中应是“一种阅兵的盛大场面”D中应是表明春雨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3.B

【解析】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A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所以,A表述不正确。

4.D

【解析】D中感情表达已变成暖色调的,激昂,表达出诗人必胜的革命信念。

5.C

【解析】略

6.C

【解析】

A浪淘沙起源于唐代;B水调歌头起源于隋代;D西江月起源于唐教坊,C天净沙:越调,是曲牌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①⑤两句都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表达的是一种豁达的情怀。③表达的是对离人的祝愿。④表达的是将士们的那种矛盾心情。经分析,故选“C”项。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夏日傍晚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9.B

【解析】“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而不是点明的时令是初冬。退一步其名为:秋思,也不可能首句写初冬。

10.A

【解析】

A项衡阳这一地方的大雁都往南方飞去了。

11.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12.青山能遮住视线却挡不住收复失地之心。用“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用“鹧鸪”表达忠于南宁,决不屈膝于金人的报国之志。(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理解上片内容,“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由此可知,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表达了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12.根据“即景明志”的要求,分析出景物描写中包含的决心、抱负等即可。如“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就借景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出词人的爱国之情。由此,即景明志的写法可见。

考点: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与写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13.密州出猎(出城打猎、狩猎、出猎);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

14.这是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达了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情感。(2分)运用典故,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1分)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鉴赏试题就分享到这里,另外,我们还为各位老师与同学准备了相对应的【江西中考语文】的相关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江西中考语文复习指导:阅读和写作拉分大 

2017江西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江西中考语文考试提分宝典(2017)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