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习题及解析(4)

2012-03-08 14:28:39 字体放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主要作用。

【答案解析】: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

【答案解析】: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范围。

【答案解析】:

(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

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4.简述动机的类型。

【答案解析】:

(1)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作用及其与活动的关系,把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

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4)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5.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答案解析】: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6.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答案解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时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