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重点提示之幼儿智育

2012-05-30 17:05:55 字体放大: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知识与智力是不同的概念,获得了知识不等于就发展了智力,但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婴幼儿时期是智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智力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性、直观形象性,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智育的目标

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幼儿时期,智力与动作的关系尤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动作是智慧大厦的砖瓦。多动手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是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也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

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常识(如衣食住行的知识)、社会常识(如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劳动)、自然常识(如天气、四季的知识),以及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常见的科技产品、科学发现),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如国家的名字、认识国旗、领袖等)等等。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

学习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幼儿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积极克服困难、能否爱护文具、能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期开始。三、幼儿智育的实施

(一)幼儿智育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幼儿智力的发展更是如此。幼儿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智育的主要途径。如幼儿的游戏、实物操作活动等,是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幼儿不断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双手,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从事不同水平的游戏,操作活动,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接知识,促进智力发展。

作业课的教授方式虽然能给幼儿不少知识,但是由于幼儿对言语的理解有限,又是间接知识,所以较难为幼儿真正掌握。因此上课应当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相结合,尽量游戏化,防止教师满堂灌,以提高效益。幼儿园不宜以上课作为智育的主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智育的重要途径。智育应当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应当引导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就餐时的摆碗筷来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和计数能力,或通过食物让幼儿学习有关蔬菜、水果的知识,了解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的关系等。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幼儿智力的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幼儿才能够自由思考、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自由地想象和创造,才能自己选择、自己探索,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活动,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丧失自信心,懒于思考,变得唯唯诺诺,不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建立与幼儿的良好关系,鼓励幼儿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允许幼儿犯错误,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创造,让幼儿有发挥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二)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知识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知识的贫乏与浅薄不利于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高低决定着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比如,幼儿在对四季植物变化的认识过程中,通过观察认识植物的特征,通过记忆了解植物的变化过程,通过思维辨别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通过想象把对植物的印象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智力活动获得了关于植物的许多知识,知识的质量决定于幼儿观察水平、记忆水平思维水平等的高低;但是,如果幼儿没有任何关于植物的知识,是没办法对植物进行探索的。因此,在智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认清知识和智力的关系,应将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否则,若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将阻碍幼儿的智力发展;但如果离开了知识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将成为空中楼阁。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二者都处在最佳状态,幼儿的智力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有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非智力品质,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智力活动就会呈现积极活动状态。反之,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他不喜欢学习,怕困难,不能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话,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在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尝试一番,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好奇心进而发展成为求知欲。他们不断向成人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或是自己“冒险”去尝试,以求得答案。求知欲的满足会给幼儿带来欢愉,并激发更强的求知欲,进而形成稳定的有益的兴趣。幼儿对认识对象的兴趣越大,注意的稳定性就越强。在兴趣推动下,其他的优良个性品质,如自制力、专注性、坚持性等等也易于形成。因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品质。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幼儿的知识如果是零散的、杂乱的、琐碎的,那么幼儿很难凭借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对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幼儿智力发展的重大进展不是取决于个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看这些个别知识能否结合成一个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规律或联系的“结构”。必须明确的是,幼儿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幼儿感性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它与中小学那种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本质的不同。

重视幼儿知识的结构化,能扩大幼儿的知识容量,能促进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迅速归入自己已有的结构中,使新旧知识结合成更大更好的知识结构,大大提高认识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幼儿在看电视、图书、或参观动物园的活动中自发地获得了很多有关动物的感性经验,如老虎的皮是条纹状的、青蛙的皮是绿色的、海豚的皮是滑溜溜的等等。但这些有关动物的认知是零碎的。如果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把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帮助幼儿看到,动物的皮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保护自己,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幼儿就能由认识事物现象的外部特征过渡到认识这些现象的内部联系,形成一个有关动物的知识“结构”。借比他们就能想象出从没见过的北极动物会有厚厚的皮毛,他们就能明白在泥土中钻洞的老鼠为什么是褐色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幼儿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就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