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重点之幼儿美育

2012-05-30 17:00:39 字体放大:  

一、幼儿美育的概念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美被认为是客观的,它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无所不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赏心悦目的自然美、陶醉心灵的艺术美、人类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之美等等,都是美存在的基本形态。另一方面,美的标准又因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意识形态不同而不同。从“美”的字面就可看到,肥大的羊为“美”,这反映了古代农牧时代的观念,而现代社会里恐怕没有谁会将美局限于此。即使在同一时代,西方资本主义所推崇的一些没落、腐朽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来,也决不会认为是美的。而且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其审美的角度和趣味,也会因每个人的立场、观点、志趣、爱好、文化教养、思想方式、生活经历等等不同而不同。因此,美被认为既是客观的,又取决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它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从上述美的特性中可以看到,美是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但又不等于人人都能发现美,都能正确地认识美。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尽管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人的爱美之心带有极大的自发性,仅凭此是不可能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能自觉地、健康地感受和理解现实美、艺术美。这就是说,需要通过一种专门的教育,用特定的途径和手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美感教育,这就是美育。美育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用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怍用人的情感系统,使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愉悦、动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影响、熏陶。因此,美育对人的情感发展、对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特殊的重要性。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认识过程中的情绪性等,决定了幼儿美育的特点是:通过活动,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引导幼儿直接感受美,而不要求对美的形象从逻辑上进行过多地理解和分析;以培养幼儿审美的情感、兴趣为主,而不以培养审美观念、概念为主;以培养表现美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而不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美育的目标

幼儿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是与幼儿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主要是培养他们对美的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幼儿接受美育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今后继续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没有这些能力幼儿不可能体验审美活动的乐趣,不可能进行艺术活动,不可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审美兴趣和爱好。

(二)幼儿美育的内容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培育幼儿的审美感知就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使其感知活动对美变得敏感起来,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马克思说过:“最优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否认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美有本能的感知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无意识的兴趣若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和引导,就可能停留在短暂、肤浅、零散的水平上,或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淡漠乃至消失。

幼儿审美感知的发展与其一般感知觉和认知的发展相伴随,从无意识地对美的东西的注意到模仿周围成人对美的感受,直至自觉地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幼儿的审美感知具有表面性,如他们容易接受表面的简单的形式美,喜爱鲜明、艳丽的颜色,不注重色彩的协调,喜欢听欢快、变化明显的曲调等;幼儿的审美感知还带有行动性,常常直接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对美的感受、理解、态度,如对美的东西总喜欢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等。因此,应当多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发展感觉器官和基本的认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美,发展对美的丰富感受性。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

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和行动,幼儿表现美的核心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幼儿的这种想象和创造需要积累多种经验,需要自由的学习环境,需要通过绘画、唱歌、舞蹈、语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一定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实现。因此,营造一个宽松的气氛让幼儿能自由地想象、创造,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幼儿能开阔眼界,获得丰富的刺激,创设幼儿能充分显示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等等,都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三、幼儿美育的实施

(一)幼儿美育的途径

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

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实践的集中体现,所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手段。艺术教育通过语言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等,“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马克思)。艺术给人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艺术美直观、鲜明、富于表现力,因此最易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最能陶冶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懂得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对培育幼儿的审美素养有极大的意义。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旋。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身体感觉等的综合审美感知,让幼儿被歌曲、旋律、舞蹈、绘画、工艺品、诗歌、童话、故事等等所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并激起幼儿用节奏、用色彩、用线条、用形体等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行动(参见照片3.4幼儿用自制的手指娃娃表演)。

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艺术活动方面,日常生活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极好机会。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美是幼儿最接近、最熟悉、最容易感知的。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应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周围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物的美。如与老师、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言语美、行为美、仪表美;散步中观赏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美;就餐时菜肴的色、香、味以及炊事员叔叔的劳动美等等。除了幼儿园的生活之外,与家长配合,在与幼儿最密切的家庭生活中开展家庭美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家庭朴实、整洁的环境美,家庭成员言谈举止的形象美,家庭气氛的祥和美等等,让幼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幼儿精神美的形成有巨大作用。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

美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自己的生活,美育的主要题材可以远远超越幼儿直接实践活动的狭隘范围。自然界是幼儿美育内容的天然宝库,它为幼儿提供的审美对象是丰富多彩、干变万化的。自然界的美是真实的美,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很容易为幼儿所感知。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特别是大城市的幼儿园可利用远足、郊游、到农村参观等活动,尽可能地创造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利用影视、美术作品等艺术手段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美的力量;利用幼儿周围的自然物进行美育,如培植草地、种植花卉、采集落叶或昆虫的标本、欣赏大自然每天给予的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等(可参考第七章小资料3:“蓝天下的课程’’)。在幼儿观赏自然时,教师可选择恰当的能为幼儿理解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中的美,并以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来引导幼儿产生美的情绪体验。

社会生活的美育是引导幼儿去认识、感受、观赏社会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马克思说过,人类的生产不同于动物,它不仅按照需要的法则,而且总同时“按照美的法则”。因此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品都带着人对美的追求。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中,都普遍地广泛地存在着审美因素。为幼儿所能理解的社会生活中的美育主要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美、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美。如金色的稻田、雄伟的建筑、美丽多彩的服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等等,都会使人心情激动,产生强烈的美感,应当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感受;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精神文明之美,如祖国各地的好人好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事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英勇斗争等等,都展示出崇高而伟大的史诗般的美,它们是感染和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美好心灵的最美的精神财富;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成员的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等,给幼儿最经常、最持久的美的享受和熏陶,成人的文明形象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从小学会分辨美丑,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实施幼儿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1.幼儿园美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

幼儿园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不是为了培养极少数艺术小天才。当然,由于幼儿在艺术天赋上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的某些艺术潜能需要早期培养,但这不应当以牺牲其他幼儿应有的发展为代价。一般来说,幼儿艺术天赋的差异不是很大的,应当针对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美育中必须贯彻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的原则。

2.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幼儿美育应当着眼于引导幼儿人格向积极方面发展,特别是幼儿情感的发展,这本来也是美育最重要的一种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美育受重理智、轻情感的倾向影响,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偏向。如在艺术活动中,将幼儿对艺术的“知觉感受和直觉判断引向分析、理解、重复、记忆、抽取规律及迁移应用,使得知觉表象及其情感体验在分析的道路上逐渐丢失”①,而没有充分地利用艺术这一媒介去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比较偏重于追求艺术活动的结果,仅仅关心幼儿作品是否达标,而不重视幼儿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等。世界著名的“铃木小提琴教学法”的创始人——日本的铃木镇一先生曾经说,他的教学不是要培养了不起的人物,而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①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8

更加美好心灵的人(请参考本章小资料2:“孩子成才了吗?”),这些话可以作为实施美育时的座右铭。

3.重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育中幼儿表现美的灵魂是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而绝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似地模仿。培养幼儿艺术创造的主动性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必须克服过分强调表现技能、技巧的偏向,因为这种偏向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一种机械训练,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适宜的,其后果常常是使幼儿失去自信心、产生无能感,害怕或者讨厌艺术活动,或只学会机械地服从或模仿成人,这就完全背离了幼儿美育的宗旨;在教师的指导方法上,必须注意启发式而非命令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如在幼儿绘画时,有的教师常常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改这改那,对幼儿画得像不像太在意,不尊重幼儿的自己的看法和创造,这不仅损伤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会让幼儿认为,只能用一种“正确”的方法来表达一个事物或现象。有这样一例:有个幼儿园画时,把太阳涂上绿色,教师看见了就指责说:“太阳怎么会是绿色的呢?乱画!改成红色!”结果幼儿只得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其实,这个幼儿想的是“我觉得太阳是绿色的就凉快了”。教师这样的处理让幼儿觉得自己错了,以后他也许就不再这样“异想天开”了,这对幼儿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是多么的有害!除艺术活动之外,在生活中,幼儿也常常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成人不要随意贬低或纠正,而应鼓励和接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
 

 

一、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

1.全面发展教育就是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智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实施体育,应以体育活动为中心,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体质。

4.幼儿美育不仅仅指艺术教育。

5.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不是幼儿德育的重点。

二、讨论:

1.目前社会上常举行幼儿体操、武术等比赛,你对此怎么看?

2.常见的“幼儿智力开发热”与智育是不是一回事?

3.“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请将这一观点与幼儿园德育的实况联系起来,谈谈你的看法。

三、见习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全面发展教育在半日活动中的实施情况。小资料1浅谈幼儿园如何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含义的理解

(一)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规程》中的第六条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二)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体、智、德、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的这几方面都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三)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发展,也应有社会性的、情感的、交往的和道德的等方面的发展。

(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五)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六)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实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教育观,增强目标意识,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树立现代的儿童观点是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没有正确的教育观。

现代的幼儿教育观认为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于适应幼儿的内在需要并保证幼儿的全面成长,并在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自信、自律、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均衡的、和谐的。因此,幼儿园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成为幼儿的主动活动。

现代的幼儿教育观还应包括明确的目标意识。这种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中又包括体能、认知、情感与操作等领域的保教目标。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了目标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行动有方向。

(二)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给幼儿自由、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通过幼儿园各科教学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2.寓全面发展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树立大教育观,保证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几方面的一致性,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小资料2

孩子成才了吗?

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能力了,这的确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当你了解到‘其中往往掺杂着些极端错误的动机时,全使你惊愕不已。

一天,一个学生的母亲来访,这学生是个勤奋练习,音乐技巧、感觉(判断力)都发展得很不错的孩子。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

一开口那母亲就这样问。我一边笑着回答说:

“不,成不了才。”

没料到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做母亲的愣住了。经过详细的解释后,才开始所谓“能成才吗?”这意味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这种想法是当今很多家长的通病。如果能成才就让他试试看,这种有所企图的教育态度,与正确帅培兼孩子能力二者之间是格格不入的。不,还有比这更让人担心的是,和孩子见面不谈心。期待成名成家的心理,往坏处说实际包含着“我家的孩子中用吗?”“可以指望吗?”家长的这种自私贫婪的心理,是不可能不影响到孩子的。

我是这样对那位母亲说的: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要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更加美好心灵的人——当家长的只要在这方面多关心,不就足够了吗?一个人如果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开创出光明的前途;一个人如果所受教育不得法,那么该子就会步入歧途断送前程。我认为,必须培养出心灵高尚的人,而这和是否成名成家(出人头地)是不相关的。”

要热衷于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才是从事才能教育的家长和老师的根本任务。期待某些功利成果决不是才能教育。要造就出人头地的孩子,在我们这里从未产生过这类念头。

因此,在谈到才能教育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什么把孩子的入培训栋梁之材一类打算的。所谓培养栋梁之材,就必定会使跟不上的孩子不断地掉队,在那种教育体系中,只能是选出好教的孩子来进行训练。那里是不存在“哪个孩子都要培养”这种思想的。而仅有“只培养特殊的孩子”这一思想。

(引自[日]铃木镇一著《幼儿教育与成材》,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小资料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幼儿教育的提案,在观念上相当值得现在为人父母亲者的重视及关心:

(1)健康应该是身体和精神两方面

传统的“科学育儿方法”,在经过深入调查后,已被认为虽有助于身体健康,却深深有害于心理的健全,这种心理的不健全也会影响幼儿的成长。

最明显的是“定时哺乳”的规定,虽然对幼儿的胃肠负担有很大的帮助,但却会使幼儿产生严重的欲求不满。婴儿时期,孩子所有欲望都集中在“口”,嘴巴不只用来补充食物,也是与妈妈做沟通,以及认识外界的一条通路。采用会引起欲求不满的方法显然是不智的,所以今天这种定时哺乳的观念已被做相当的弹性运用,这也是心理健康已被逐渐重视的明证。

(2)建立安定感

传统的教育特别强调礼教,只要孩子表面守规矩,服从父母就可以了,心理上的不服气或反抗则不被重视;并且很多父母、老师把“听话”及“乖孩子”做相同的定义。

现在,则要求父母不正式命令孩子,更不要用“好孩子都这样做”来打击其信心,而应尽量用正面的鼓励以夸赞。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是使幼儿懂得去适应社会生活最好的方式;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对自己所做的事较具信心,也较能够与陌生的外界取得沟通。

(3)培养独立心

要尽量平等看待孩子和家里的其他分子。孩子不再是命令下被动的帮忙者,对他们而言,帮忙家务是他们建立并维护家庭生活的责任之一。有了这种观念,独立心便已建立。

小孩子到了3、4岁以后,应尽量给他们一个独立的房间,拥有自己的“空间”也是养成独立心很重要的条件。

(4)养成自我教育的态度

传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遵守规范,但现在的生活应尽早培养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态度。

如果父母过份严厉,使小孩产生强烈反抗意识,则这种严厉教育方式的效果并不大。因此宁可让孩子有自我磨练的心愿,才能将不对的习惯及倾向自己做扭转。这也是在锻炼孩子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做正确的自我批判,而去完成他心理的成长。

(5)父母亲是孩子的榜样

传统的教育观,对孩子与父母的要求标准是不同的:父母是成人,可以恣意而行,小孩子则多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但要适应民主生活的社会,就必须彻底了解“平等”的意义。

(引自《如何激发幼儿潜能》陈文德著,中国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1997

参考书目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本章内容的话,可以阅读下列书籍:

1.卢乐山.学前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瞿葆奎.美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