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折射社会心态媚俗

2010-12-10 18:25:53 字体放大:  

透过这些城市的建筑景观,不难看出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社会心态的媚俗,新消费主义倾向,和文化上的不自信。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价值观同消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新消费主义即是指把消费作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全球新兴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市场以追求消费为动力,提前消费与名牌消费;嗜赌消费促进了周边赌业的繁荣;价值观遭到颠覆,对思想境界和学识的追求远不敌财富的诱惑;购房购车及拥有其它消费品是身份与成就的象征;消费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我消费,故我在”。售楼处,房展会,甚至奢华的楼书无不透射着纸醉金迷的消费情结。

城市的价值需要文化的积淀,建设需要前瞻性。居住在社区中的生活要持续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沉稳,内敛以及持久的品位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回顾几年前那些因时髦、前卫,另类而火爆的明星项目时,是否还会为其所吸引?当我们欣赏欧洲小镇那宜人的环境、亲切的尺度,或者游览江南水乡,比如周庄,乌镇,留恋那些自然生长,朴实无华时,我们是否反思奢华是建筑唯一的价值吗?建筑风格是社会集体心态的反映,是经济水平、文化品位和自我形象追求的综合成果。在完成了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第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即原始积累及满足基本社会需求后,我们应更理性地思考对建筑和城市的价值取向。

强势的经济势必带来强势的文化。中国建筑所表现出的缺乏文化自信心与公然崇洋,在开放初期难以避免。好莱坞、迪斯尼以及麦当劳是西方文化的三大法宝。但西式建筑文化对中国城市价值的影响恐怕后果更严重。审美的取向是随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秦佑国教授曾用一条曲线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西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直至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西化趋势才会转而下降。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增长,我们不能设想未来五年或十年以后,中国的意见领袖如余秋雨,聂卫平,陈逸飞,李敖们等名流会以住在外滩小洋楼为荣。他们肯定会找到一种适合于表达自己的,具有民族身份的居住表现方式,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生活舒适性。

中式民族风格的再兴也将是必然。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现代中国风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加入现代的生活理念,并应用最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日本同中国一样,具有悠长的建筑文化历史。但是日本形成了现代的日本建筑风格。而中国目前民族文化的建筑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虽然有很多项目试图尝试“唐风”,但仍未形成现代中国建筑风格和现代中国民居风格。形成现代中国风只是时间问题。中式现代建筑风格究竟什么样并不重要,这一天肯定会到来。

<--二级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