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建《公路工程》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3)

2012-03-01 10:20:46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案例7:

[背景材料]某25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采用预制安装,后张法施工。施工单位设置的常见质量控制点有:支座预埋件的位置控制、板梁之间的高差控制、梁体之间现浇带混凝土质量控制、以及伸缩缝安装质量控制。

[问题]

1.施工单位在预制板梁过程中对预应力筋和梁预制应开展哪些主要内容的检验?

2.请指出施工单位设置该预制板梁的常见质量控制点缺项部分。

[参考答案]

1.应开展的主要检验内容有:

(1)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各项技术性能,千斤顶、油表、钢尺等检查校正;预应力管道坐标及管道间距;张拉时的应力值、张拉伸长率和张拉断丝滑丝数;

(2)板梁混凝土强度;几何尺寸(长度、宽度、高度、跨径);板梁平整度及支座预埋件表面的平整度;预埋件位置。

2.缺项部分有:预拱度的控制、板梁混凝土的强度控制、支座安装型号和方向的控制。

案例8

[背景材料]某桥主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地质依次为表层2m的砾石,以下为软土。主要施工过程如下:平整场地、桩位放样、埋设护筒,采用正循环钻成孔。终孔检验合格后清孔,泥浆相对密度和沉渣厚度(30cm)均满足要求。之后,吊装钢筋笼并固定牢靠。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试验合格后,安装导管,导管底口距孔底的距离为25cm。混凝土坍落度18cm。

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经业主同意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埋置导管的深度为1.2m,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连续均匀进行。当灌注混凝土进行到23m时,发现导管埋管,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灌注到30m时,出现导管堵塞,施工人员采用型钢插入法疏通导管,之后继续灌注混凝土直到完成。养生后经检测发现断桩。

[问题]

1.断桩可能发生在何处,原因是什么?

2.指出施工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3.塞管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可能发生在23m处,原因在于施工人员采用强制提升导管。

2. (1)没有对导管作闭水试验;(2)导管底部已沉入到沉渣之中;(3)能否同意掺入缓凝剂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3.可采用拔抽抖动导管(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或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

案例9

[背景材料]西湖中桥是一座15m的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简支梁桥,桥宽9.5m,重力式桥台。桥位处地质覆盖层为厚2m的强风化泥岩,桥台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桥梁顶面距自然地面线的平均高度为8m。在距桥位3km处有一个大型水泥厂,混凝土所需用的砂石级配良好。施工单位采用满堂式钢管支架直接支撑在地面,为防止支架变形,整个钢管支架设置了多道斜撑和横撑。此外,为确保梁体的外观质量,选用了优质钢模,采取多种固定模板的措施。由于浇筑混凝土时正值高温,采用了水灰比大的混凝土,以延缓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多时段直接洒水养护。拆模后发现梁体外观光整,但在梁底和桥面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裂缝,梁底有横向裂缝。

[问题]

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什么?

该工程中要投入的施工现场的劳动力有那几种?并至少列举三种技术工人。

[参考答案]

答:原因有:(1)支架地基没有处理;(2)支架没有预压,导致混凝土变形过大;(3)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大;(4)养护不当,应在桥面上加铺麻袋等材料,再洒水养护。

答(略)。

案例10:

[背景材料]某高速公路F合同段湟水河大桥,上部构造为1 30m简支T梁,在两桥台处设置FD-80型伸缩缝,设计伸缩缝宽度为4cm。桥面铺装采用10cm钢筋混凝土和6cm沥青混凝土。

7月份完成梁体安装(本地气温情况是7、8、9月平均气温25℃~30℃,年平均最低气温为 2℃)。梁体与桥面混凝土铺装施工前,按设计尺寸和位置预埋了伸缩缝连接钢筋。由于正值高温季节,施工单位将伸缩缝宽度调整为6cm,将伸缩缝锚固件与预埋钢筋绑扎后浇筑填缝处混凝土,因工作面狭窄,采用插捣方法振捣,以确保伸缩缝后浇混凝土质量,最后铺沥青混凝土。

[问题]

1.伸缩缝装置的安装是否正确?为什么?

2.伸缩缝处的混凝土浇筑方式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

1.不正确,由于安装伸缩缝时正值高温,伸缩缝宽度预留值偏大;伸缩缝锚固件应与预留钢筋焊接,不能绑扎连接;

2.混凝土应采用振捣棒振捣,插捣方式很难保证振捣密实。

相关阅读:2012年一建《公路工程》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汇总
 

更多内容进入:

精品学习网建筑考试频道 2012年建筑类在线模拟考试

<--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