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职场资讯

想回家乡却无岗位 首届免费师范生"上岗"不容易

2011-02-17 13:43:02 来源:文汇报 字体放大:  

4年前招生时,政府希望有计划地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生培养系列,并鼓励他们毕业后流向中西部基层地区;但在4年后,首届毕业生回到原籍所在地时,面临的却是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此时,国家政策该如何与地方政策接轨?日前,教育部召集6所部属师范类院校的相关负责人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将于下周召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协调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落实状况。

双向招聘会并非处处有

“毕业前,学校反复做思想工作,动员我们回家乡,而且我们在入学初就签过协议了,没想到回去后工作那么难找。”这是一位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小许的话。至今,她的家乡尚未出台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据说,免费师范生双向选择招聘会还要过两周才会举行。“那时候我已经开学了,该在家里等待,还是先回学校呢?”

截至目前,重庆、山东、四川等地都已经举行免费师范生的双向招聘会,但仍有部分地区尚未举办过这类双向招聘会。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各地应提前安排接收免费师范生编制计划,必要时接收地的省级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但是,这一政策到了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一些地方教师编制本已吃紧,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更不容乐观。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校长书记们几乎动用了一切资源,甚至发动学校教授想方设法为毕业生联系工作。一位在师范类高校任教的著名教授称,“我们把一大半的招生名额给了中西部地区,然后辛辛苦苦做这些毕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履行入学时的合约,学生愿意回去了,可当地却缺少接收意愿,甚至要我们求他们接收,想想都觉得可悲”。

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因为缺少配套政策,用人学校碍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又不敢招聘,宁可选择非免费师范生或者非师范毕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

“回原籍”遭遇不同解读

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并且能够使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在不少学生眼中,回原籍所在的省份就业变成了回原籍所在的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就业。“甚至一些学生只愿意去重点中学就业,这违背了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出的初衷。”一名教育界人士这样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每年招聘时,几乎所有地区的重点中学和小学岗位都炙手可热,师范类的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挤破了头,不少学校用人的学历标准干脆提高到了硕士,单单这一条就挡住了不少免费师范生。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并不缺少优秀的人才来应聘,因此即便免费师范生是最好的师范类院校培养的,也不足以被录用。

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认为,这些学生既然得到国家资助,就应该回到原籍所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任教。这使得学生的意愿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意愿乃至学校的意愿更难以“匹配”,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又平添了一层困境。

政策仍需要完善

“其实,中国的教师总数已经够多了,缺少的是优秀教育家,以及在农村等基层地区任教的师资,但是只靠一个免费师范生政策,是无法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学者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出现问题也很正常,政策总是不断处在完善之中。”

实际上,免费师范生政策从出台至今一直在不断完善。最初,规定所有的学生一毕业就必须到基层服务两年,而且不得报考全日制的研究生。如今,政策已经变成了———所有学生只要在就业过程中为农村和基层地区服务满两年即可。同时,所有的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表示,只要毕业生有需求,随时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为他们配备最好的师资,甚至可以把课堂“挪”到他们所在的地区。

但是,对免费师范生报考首要动机的调查却发现,“不用学费,为家庭减负”的动机占了受调查者的51.4%,而“想成为一名老师”的选择比例不到三成。

这位教育界专家建议,免费师范生政策能否将“免费”挪在学生就业后,也就是当学生找到了农村或基层的岗位后,才免除学费。或是,由国家补贴愿意到乡村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以及去乡村支教的教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政策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