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原创专栏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知识点[人教版]

来源:51EDU精品学习网

2017-11-22

今天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知识点,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知识点[人教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知识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如下:

(1)、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产力。

(2)、可能性:“四人帮”被粉碎,真理标准讨论的进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使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可能。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建国以后就陆续开始了,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在改造的的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劳动日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次又轻率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至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以上三种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不利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农村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在农村共经历了4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两步。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农村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家庭联缠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这种管理形式的特点,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必要性: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对城市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

C、主要内容: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标签:高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