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网络漫游》

2012-11-2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网络漫游》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网络漫游》。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网络已走进老百姓的家庭,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学习、娱乐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鉴别能力尚很稚嫩,充斥着大量的不文明、不健康甚至黄色有害的信息的网络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作用,丰富网络知识,提高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知道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高段的过渡期,开始有主见,对^新学生事物好奇心强,初步掌握了一些上网的技术,教师应较全面了解学生现状,利用典型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分析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摒弃空洞的说教,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揭示不文明上网的危害,培养文明上网意识。

设计思路

这课教学设计首先通过交流谈话,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然后通过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以深化学生认识。最后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

(1)交流谈话 激发兴趣 认识网络

(2)呈现案例 引发思考 感受神奇

(3)合作探究 掌握方法 网上显伸手

第二课时:

(1)交流谈话 了解现状

(2) 走近“小盛” 探究成因

(3)文明上网 远离陷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文明上网意识,遵守网络文明道德,能抵御不良网站的侵蚀,不沉溺于网络游戏。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含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知道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调查班上学生的上网情况。收集有关网络信息的资料,以及中小学生上网典型事例材料。课前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做好让学生当堂上网实践的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网络发展史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9-P31页内容,话题为“网络漫游”。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32-P33页内容,话题为“网络红绿灯”。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交流谈话激发兴趣 认识网络

1.师:在上《通讯王国探秘》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到了当朋友过生日时可以给对方发E__mail表示祝贺。E__mail指的是什么?有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2.师:是的,E__mail也是我们常说的电子邮件,它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将邮件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同学们请看:(课件:演示发送E-mail的全过程。)

3.师:我们班有哪些同学上过网,把你上网的经历和感受说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4.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上网查资料 上网下载歌曲 上网看^电.影、电视 上网查询天气情况 上网查看爸爸的驾驶违章记录 上网和在外地出差的妈妈聊天…… )

5.师:听了大家的交流汇报,你们感受到网络的作用是什么呢?

6.小结:看来网络已走进我们每个同学的生活,他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掌握这门技术的人都能成为“秀才”,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二呈现案例 引发思考 感受神奇

1. 生听故事《网上呼救》(课件:播放故事)

(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美国与芬兰远隔重洋,苏珊是怎样获救的?

(2)如果没有网络,苏珊会怎样?

(3)从苏珊机智地利用网络求救获得成功,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师:是呀,学会了利用网络这种信息工具,不仅能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在危急时刻还能帮助我们重获^新学生。

3.师: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特网这种特殊的传导方式还发挥着哪些神奇的功能呢?请仔细阅读教材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