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北京小学资讯

解读北京小学课程改革意见:八大变化彰显理念

编辑:

2016-08-17

五是以排课撬动课程结构变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六是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此次修订要求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此,教师需要主动帮助学生建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从内容到学法,全面打通。

七是明确课堂的基本格局。对于小学,要求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每周布置一次,鼓励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的作业。这样的话,课堂结构就出现了“课业+作业”的形式。这一修订,一方面直接向课堂要效率,引导师生课上、课下都要关注知识的融通与运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充电、设计课程和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构建开放、综合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一直以来,我们的口头禅是“教育教学”。其中,教育是宏观概念,教学是微观概念,唯独缺少了中观概念——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更是处于因固化而弱势的地位。构建开放、综合、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是本次修订的主旨。

开放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与学要打通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学校要提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特需发展的课程;跨越学科边界、课堂边界、资源边界、时空边界,构建没有固定圆心和半径的师生学习圈和生活圈。

综合的课程主要体现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通与互动;聚合并优化各类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综合学习与实践的意识,掌握综合学习的方法,形成综合能力;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构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课程,需要学校将以教师特长为轴心的课程开发机制转换为以学生需求为轴心,通过走班、走校、游学等形式,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与环境、社会,既有文化良性互动的能力。其实,文件将以前的“课时”概念改为“学时”的说法,也体现了这一意图。

遵循规律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由过度教学带来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尖深短窄的问题,亟待解决。此次修订,在课程内容上确定了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紧扣基础教育的特征,提倡教宽、学宽、考宽,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培育每个学生的特长,避免全班学生跟着几个“高端学生”做“陪绑生”;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中国梦教育、专题教育等学科课程的有机渗透,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修养身心,健康成长;三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具体内容和目标,守住底线;四是与时俱进,加强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等课程建设;五是着眼未来,通过课程学习,培育学生既具有全球视野,发展国际意识和人类精神,又始终坚持民族立场,树立中国气象,做中华儿女。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北京小学课程改革意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更多小学校园最新动态我们将会及时发布,请大家及时关注!

相关推荐

北京小学教改变化:核心素养成为支点  

北京小学教学改革方向:凸显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