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简介

编辑:sx_baiw

2013-12-01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简介,希望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福州第一中学是福建省教育厅唯一直管的中学,是原国家教委确认的中国名校,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创建的“凤池”书院和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创建的“正谊”书院,1901年清政府谕旨各省要改书院、设学堂,1902年两书院合并,更名为“全闽大学堂”,是福建最早的一所公立学校,1951年定为现名,迄今已有196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福建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以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精良、校风常抓不懈为特色并成为立校之本和强校之路。

学校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校训,以校友邓拓名言“坚持真理,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宁折不弯”为精神楷模,以“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为育人目标,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志向高远,风仪端朴”为学子风范,历久形成“勤奋、严谨、竞取、活跃”的优良校风,教风以“严、实、细、活”著称。确立了福州一中育人宗旨八大支柱,即国家责任、独立人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服务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自力自治;用“Moral(道德)、Modesty(谦逊)、Multiplicity(多样化)”重新阐释为福州一中校标。

1学校简介

学校名师荟萃,教风以“严、实、活”著称,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已经构成师资的核心力量,特级教师

福州一中校园风光1

福州一中校园风光1(17张)

25人(含已退休),高级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46%。长期以来,福一中历任校长都始终坚持着当时最先进的办学理念,知名的校长中有前清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有被联合国亚太教科文组织列为当代教育家的陈君实。80年代初,学校即以“基础教育必须展望二十一世纪,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为指导思想,确立为未来培养创造性的劳动者,培养具有优良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精英人才为目标,提出以培养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学会关心,学会共存,作为育人之本;在教学方面,则提出变“双基”为“三基”,增加了“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求。学校严格控制学时数,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在正常的课业负担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学校历年高考成绩都稳居福建省前茅,向全国重点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参加全国各项竞赛屡获佳绩,并已夺两面国际奥赛金牌、入围INTER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中学生体育赛事中,已连续多年团体夺冠;学校音乐会向社会公演,受到广泛赞誉。为此,以 “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口号激励自勉的福一中学生不仅以高升学率引人注目,更以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了高校的广泛欢迎,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2办学思想

校训:植基立本,成德达材

础树根本,完,品行通,达到能,意思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植于坚实的基础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校庆:校庆日定于每年的5月8日,这与前身全闽大学堂的历史有关。2007年恰逢福州一中190周年校庆,因纪念2002年5月13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做出了建设福州一中新校区的决策而改在了5月13日。

校风:勤奋 严谨 竞取 活跃

教风:教风以“”著称。

校徽:以“Moral(道德)、Modesty(谦逊)、Multiplicity(多样化)”为福州一

福州一中校徽(校标)

福州一中校徽(校标)

中校标(3M造型)阐释。校徽是1997年时为纪念建校180周年设计的,寓意三牧的三个M组成的花朵形状,象征福州一中这一朵鲜艳的教育之花永远盛开不败。

办学宗旨:学校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

精神楷模:“坚持真理,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宁折不弯

育人目标:以“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为育人目标。

学子风范: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志向高远,风仪端朴”为学子风范。

育人宗旨:国家责任、独立人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服务意识、国际视野、实践能力、自力自治

3历史沿革

福州一中校门

福州一中校门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的“凤池书院”和创办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正谊书院”。这两所书院是当时福州官办的四大书院中的两大书院。两院的院址均地处古老的东街三牧坊小巷,为当今福州一中校园原址。在不足4米宽200多米长的三牧坊其左右,东、西方向,仅二墙之隔,中间跨越一座小楼桥(俗称天桥)沟通东、西两部校舍,即东舍原“凤池书院”;西舍“正谊书院”院址。两所书院在不同时期的创办直至合并、改办为“学堂’的1901年止,构成了福州一中旧学“书院时期”的前85年。80多年里,书院经历了清朝六个年号在位的六位皇帝,即:嘉庆(22至25)年的最后4年,道光(30年),咸丰(l年),同治(l年),光绪在位34年的前27年。凤池、正谊书院的创办和发展,为我省兴办教育、广育人才、树立优良学风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中的承上继下的变革,(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我省第一所官立新型学校“全闽大学

福州一中体育馆

福州一中体育馆

堂”的诞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实行教育大变革,以图挽救危机的新举措,自此,又形成了福州一中新学,学堂、学校时期的开端。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政体的更替,教育方针、政策、学制的改变,校名数易……。但万变总不离其宗,“凤池继美,三牧流芳’的源流史实,百多年来一直首载三牧史册,让我三牧学子永远铭记始,继承发扬,代代颂赞!本“史志”内容,以“书院时期”;“学堂、学校时期’顺序综述180年校史发展脉络,沿革及其变迁,并附录“书院章程”、奏稿、谕旨等原始资料以资佐证、考略。由于历史久远,资料散失并或有谬误,有待今后继续探索、补遗、更正。

书院时期

书院为乐育人才之地,是中国古代公众教育制度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中国最早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自两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对于历代文化的发展,确有一定贡献。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领导班子,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学生膳食并按所制定的院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

古代书院大约可分为一讲学的书院二庙祀的书院三课士的书院三种类型。清代州全省性课士的书院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所,称为省城四大书院。鳌峰、凤池两院,是教育生员和童生:正谊书院主教育举贡;致用专门研究经史兼教举贡生员、其对象各有不同。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从而福州各书院也就逐渐转为改办学堂讲授新学,书院自此全部消亡。

一 凤池书院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 )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

福州一中校园风光2

福州一中校园风光2(7张)

院之一。距今(1997)180年。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风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书院初设,旋缘经费无着,几复荒废。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人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捐俸倡率,经费才有着落。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宪、巡抚颜检批准在案,以所在地为凤池里(今东街、东大路,原来状元许将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此时盐商萨重山、林世通等捐资,改建门楼官厅,添造横舍,撰碑文、树碑石,以垂久远。道光二年,盐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楼”五楹,以祀宋儒陈古灵、陈季慈、周公辟产宏中、游定夫、杨龟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斋、罗豫章、李愿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刘屏山、刘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陈布衣、蔡虚斋、黄石斋共二十八位。并增建讲堂,收藏书籍。道光三年间前督宪赵慎畛又倡捐拓展“凤池”,经营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大备,人文蔚起,多士观摩,鼎盛一时,实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五年,盐法道朱桓清、总督赵慎畛、巡抚孙尔准捐俸在离讲堂几步远的地方建轩,总督赵慎畛题匾取名“佳土轩”。六年,布政使司吴荣光在“佳士轩”之南建“树人簃”,又增拓学舍多间,捐置书籍二千余卷。八年,盐法道窦欲峻捐棒作童生奖学金。由于官府倡导,士、商捐钱的更多,养士额比过去成倍增长。十八年,回县贡生何恭崇、儒土柯恒喜、举人何则贤等共捐纹银820两。二十年,又共捐钱三干缗充膏火费。

凤池书院有讲堂十二间,学舍三十余间。院内一路梅柳夹植,松竹掩映,园林优美。院后还有花坞、荷地。他的左边有宋代种植的两株古荔枝树。院内亭、榭建筑多仿苏州园亭式样,其中如“翠竹轩”/‘树人抵’/‘佳士轩”/‘横经精舍”/‘藤阴书屋”等,构造尤为精美,山长多邀集名流,觞味其中。院中厅、堂、亭、榭悬挂许多楹联。(清)杨平叔所书楹联:“他浴文禽,从罗舍梦里飞来,览凭苑林翔吉宇/’;“凤鸣翊凤,向刘勰笔端流书,迁乔阿阁听和声/’有些楹联则是山长抒发自己情怀,舞文弄墨,和书院毫不相干。例如山长郭柏荫(字远堂)原系京官,因丁忧回籍,充任凤池山长,想不再出外做官,于是撰联一对,“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帕云闲/’所以联中有“菜根味美”和“鸟倦云闲”等语。但此人官心不死,又一联说:“薄宦归来,万里江湖犹恋阈/’;“故人健在,一堂风雨此谈心/’由于他“恋阈”,终又出山做官,一直做到湖北巡抚。

凤池书院的组织、经费来源、招考对象、甄别试和月课的手续、内外课录取的名额以及膏火奖金的数目,都和鳌峰书院相似。书院名师很多,第一任山长赵在田,他教生员、童生首先要修养品德,其次才是道艺、文章。次任山长魏敬中。勤于工作,受到生员的爱戴。戊戌政变(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后,全国知识分子思想一新,山长陈璧,他们在书院中提倡实用,学风有所转变。末任山长曾宗彦,于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一1901川司以在籍翰林出身的侍御身份出任该职。曾宗彦思想和行动上属于维新派,同情支持戊戌变法,积极参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主持筹办、在北京福建会馆成立的维新组织“闽学会”并成为骨干之一。变法失败后,自感已无能为力,返回故里颐养天年,卒于民国初期。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山长十二人,书院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科举废止后,凤池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首任山长叶在传。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第二任1905-1906);第四任:19O8-19O9两任);林炳章(第三任19O6一19O8)陈培辊(第五任:1909一1911),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2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二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的前身“正谊书局”,址设福州城内新美里(今城内黄巷人这所书局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所创立。书局以校、刊理学总集为主要任务,选举人和五贡(拔贡、优贡,副贡、恩贡、岁贡)百人入局工作,月发津贴银五两,中间寄托“养士”、“劝学”之意旨。共计刻成书籍五百二十五卷,定名为《正谊堂全书》。

后来地方绅士杨庆深、沈葆桢联函镇闽将军英挂,请求改书局为书院,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时兼署总督的英柱接受他们的建议,决定购买骆舍铺(现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书院建成。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又因书院由正谊书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为“正谊书院”。书院经费除以正谊书局原有经费为基础外,另拨一笔官帑补充。

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与鳌峰、凤池两院构造风格不同。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强孝胥之父)该匾额现还嵌于福建省立图书馆后进正门上,另一复制原大青石匾嵌干福州一中校园碑廊上。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以易经久“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谓有才以经世人书院每年二月上旬开始招考,投考资格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不许冒名顶替,每年报考约四、五百人。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初在贡院)主持元考。经评定甲乙后,录取内课(超等)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一百名,不给膏火(原定内外课名额统共只有一百名。)书院规定每年从元考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散学。散学时总督、巡抚亲临参加散学仪式,学员要穿冠服随班行礼。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官、师各课,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内的,都另有奖赏。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林鸿年,曾任云南巡抚。太平军初起时,袭云南边境,鸿年初次闻警,便弃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回籍后,充正谊书院山长。虽然他常以“状元”二字梗于胸中,脾睨一切,但在书院主讲十九年,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士子中如叶大焯、陈宝深、林纤、陈衍、吴增棋等皆是当时待出人才。所以正谊书院对于晚清文学界起了推进的积极作用。

学堂、学校时期

一 新学沿革

一“全闽大学堂”、“福建高等学堂”(校)时期:1902.5--1914.12)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时值辛丑签约,清廷迫于内、外形势,提倡变法维新。废除科举,兴学育才,实行教育改革。1901年 9月14日,大清德宗景(光绪) 命各省“改书院、设学堂”,推行新学。1902年 4月 9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辛酉)光绪皇帝谕旨批准设立福建省第一所官立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堂政直属总督府管辖。1902年3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5月 8日正式上课。

1904年 1月学部颁发《学务纲要》规定:“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只设高等学堂,高等学堂作为大学预备科”。全闽大学堂遂改名“福建高等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停止正科招生,校名改称“福建高等学校”。直属福建省巡按公署(福建省政府)管辖,具体由福建省教育厅直接领导。

二 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时期:(1915.1—1927)

民国四年间(1915年1月)福建高等学校遵照省令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预科生转为中学生,秋季始业,学制四年,开始统用普通话教授。1922年9月,根据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改革学制系统,该校首先试行中学六年,高、初中分段的“三三”制。

三“省立第一初级中学”、“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时期:(1927.1—1929.8)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福建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对全省公立中学进行调整,将该校高中班级并入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及省立理工中学,又将停办的华侨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的初中班划归该校,本校自此始有女学生。校名改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次年10月,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并入该校,设二部。1929年1月易名“省立福州初级中学”。

四省立福州中学时期:(1929.8一1939.8)

1929年8月,复办高中班,定名“福建省立福州中学”。这时,福州女子初级中学、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均并入该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省政府决定该校内迁沙县,在沙县城关文庙办学,并在洞天岩设分校,作为初中部校舍,逐步转入战时教育体制。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