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试论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4-12-10

据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庄子的思想是从儒家的思想演变而来的。颇多学者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最主要的体现是在庄子对个体存在的看法方面,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试论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

同孔子一样,庄子高度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在实质上是热烈地赞同的。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庄子在个体存在方面的思想所独有的一些特点,是与儒家思想所不同的。

儒家思想中对个体存在的思索,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关系,而并不太重视个体存在状态的自由与真实。而且儒家学者们在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评判时,往往是以他在社会上的道德品格或功业成就为基准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赢得社会舆论的赞扬或者政治权力的认可,不取得家、家族的尊重,在儒家学者们看来便是没有实现“人”的价值。总结起来儒家对个体存在的看法便是:人的价值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一定要依据社会的参照才能凸显。很显然,庄子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对现世的不满和担忧中,庄子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的另一种思路,即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注重“天道”,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然和自由,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精神对生命的超越。在《庄子》一书中,论述最多的便是生命价值的实现。

战国时,思想家们在进行关于“人”的个体存在的思索时,首先注重的就是追求生命的永恒存在。毫无疑问,庄子也幻想有那种永恒的生命,就如《逍遥游》中所讲到的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一般“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但是庄子对个体存在的生命延续进行思索时,并不是极力追求生命本身的延续,而是寻找个体对生命的完成和精神对生命的超越。庄子从生命的时间长短、死亡的痛苦和对于生死的理解三个方面来引导人们完成生命、超越生命。庄子很清楚生死是人们所最难以忘情的关隘,因而他在书中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鼓励人们超越生死。生之长与死之迟是以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庄子在《齐物论》中却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用这种反常的话语打破人们固守的时间。庄子还使用“不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和“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来鼓励人们忽视死的痛苦,超越生死的界限。对待这一问题,庄子更关心和注意的,是个人对生与死的理解是否能够超越生死。在《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曾经说,有谁能够“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为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拥有这种能把生死都视作一体虚无的观念,就能够使人超越生死,去除心灵中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畏惧。所以当子舆患病时,虽然“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却仍能够做到“其心闲而无事”。当子来生病时,“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但他还能“诚然寐,遽然觉”,这样的人不再为生死而忧愁烦恼,便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快乐,在庄子看来精神的自由与快乐才是真正的至上的自由与快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