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

编辑:sx_wangha

2013-11-26

广大朋友们,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要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生态恶化范围不断扩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1]以上问题有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加强高等学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来解决。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型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尊重及维护生态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在当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现状方面,王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中曾经指出: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了,但是一直就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中的原因是,社会对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至今没有提出明确要求,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这是主要原因。所以,目前在高校推出面向各科类、各层次的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迫切。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本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了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其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它们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两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既有一致性,又各有特点。

1、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价值观

第一,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依照自己本性生存的权利,它与人一样,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践踏,人只是大自然有机体中的一员,并不是主宰天地万物的主人。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说:“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道家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以满足人类私利,任意破坏自然界的原生态。

第二,老子觉得人的本性是无欲无求的,但随着人的智力和欲望逐渐增加,人们慢慢丧失了他们原来纯真的自然本性,接着出现了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因此庄子主张:“洗心去欲”,道家主张“去欲”,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老子也曾经说过:“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