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美学论文

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编辑:

2013-11-27

这样,从超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就为自己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往往彼此外在、相互限制,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最终也无法企及审美活动。在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中,审美活动被看作一个可以理性把握的对象、一个经验的对象,因而就不得不成为某种被动的东西,从而也就最终放逐了审美活动。而在超主客关系的美学之中,审美活动的根本内涵才得以如其本然地展现出来。首先,只有从超主客关系出发,我们才会注意到,审美活动不是什么认识活动的附庸,而是认识活动的根源。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往往把认识活动作为根本的生命活动,但是认识活动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前提才成为可能,这却是它所全然无法问及的。实际上,在认识活动之前,还有先于认识活动的活动,在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所津津乐道的我思、反思、自我、逻辑、理性、认识、意识之前,也还有先于我思、先于反思、先于自我、先于逻辑、先于理性、先于认识、先于意识的东西。只有它,才是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也才是人类真正的生存方式。这当然就是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必须把认识活动放到“括号”里,悬置起来,而去集中全力研究先于认识活动的东西,其实,不论是叔本华的以“静观”超越“理性”,还是尼采的以“沉醉”超越“理性”、柏格森以“绵延”超越“理智”、弗洛伊德的以“无意识”超越“意识”,抑或克罗齐以“直觉”超越“认识”,或者是海德格尔的“先于逻辑的东西”、萨特的“先于反思的我思”、伽达默尔的“先入之见”……其中所蕴含的,都是对于这一思路的颖悟。而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向我们展示的美学新思维正是:只有审美活动才是最具本源性的。它是人类生命存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需要,从而,审美活动自身的本体论内涵、审美活动在拯救人性的危机以及完成人性重建方面的重大作用、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生活存在的源头活水的积极意义、审美活动在推动思想创新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就是现象学哲学所极为强调的课题:美学中的哲学问题),才有可能在被束之高阁多年之后光明正大地重返(对于中国的美学来说)美学舞台的中心。其次,与所有的自然科学大多与人的自由问题无关恰成对照,美学即使是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中也是与自由问题最最密切相关的。然而在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中一切彼此外在、相互限制,关注到的只能是必然性的领域、知识的领域,而在从超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之中,超出必然性的自由得以进入美学的视野。这是一种从必然中提升而出的自由、纯粹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令人想起庄子的“恶乎待哉”的“逍遥”)。它不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本身。禀赋着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复归的天命。从使人成之为人的自由入手深刻阐释审美活动的内涵,无疑使得美学本身获得了全新的活力。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要说:从超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的觉醒就是人性的觉醒,同样,从主客关系出发的生命美学的觉醒也就是人性的觉醒!再次,审美活动在人类的所有生命活动之中与现象最最密切相关,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要发现对象的同一性即“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是可以重复的,审美活动是要发现对象的可能性即“不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发现对象的“怎样是”,“怎样是”是不可重复的。换言之,审美活动关注的是“是之所是”,即超越对象的现在之所“是”,而推出现在之所“不是”,也就是说,超越对象的常见的一面,发现对象的异常的、全新的一面。杜夫海纳曾郑重提示我们:“谁教我们看山呢?圣维克多山不过是一座丘陵。” 确实,圣维克多山不过是一座丘陵,只是在塞尚反复描绘这座平淡无奇的山之后,它才从默默无闻中摆脱出来,成为一座令人趋之若骛、留连望返的名山。凡高疯狂描绘的阿尔的麦田也是如此,只是在凡高反复描绘了这片平淡无奇的麦田之后,它也才从默默无闻中摆脱出来,成为一片令人趋之若骛、留连望返的麦田。类似的例子在中国也可以看到。例如因为羊祜、杜预而扬名的岘山,欧阳修在《岘山亭记》中说:“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门者,岂非以其人哉。”“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因此,在羊祜、杜预之前,岘山也“不过是一座丘陵”。玻尔在访问克伦堡时,也曾对海森堡谈过类似的看法:“凡是有人想象出哈姆雷特曾住在这里。这个城堡便发生变化,这不是很奇怪吗?作为科学家,我们确信一个城堡只是用石头砌成的,并赞叹建筑师是怎样把它们砌到一起的。石头、带着铜锈的绿房顶、礼拜堂里的木雕,构成了整个城堡。这一切当中没有任何东西能被哈姆雷特住过这样一个事实所改变,而它又确实被完全改变了。突然墙和壁垒说起不同的语言……” 由此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所有的小山、麦田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去揭示它们作为对象“世界的情感性质”、 只要我们善于去欣赏那些呈现在感性中的灿烂辉煌的东西。审美活动就是这样地把系统质意义上的生命、意味无穷的生命中展现的内在境界以及物之为物的物性与人之为人的人性变成可见、可听的东西,并且充分地予以展现(它所展现的不是世界的总和,而是要比这一切更多。这是一个海德格尔所谓“变动不居的疆域”)。显然,审美活动与现象最最密切相关这一特性以及由于这一特性而导致的方方面面,只有在从超主客关系出发的美学之中才能够得到深刻的阐释。

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朋友们!

相关推荐:简析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思想哲学论文:浅论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