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编辑:sx_wangha

2013-11-29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引言

人类社会总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对另一个社会制度的革命与替代下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思潮亦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信息与科学技术全面膨胀和泛滥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思潮的反动,这主要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激烈和最具根本性的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潮。

传统的社会思潮崇尚以一种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方式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希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统一的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对之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它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放在第一位,对一切现象进行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解构,试图展示一个即定现象背后所隐匿的所有可能。比如,在信息表达领域,后现代主义认为,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由说话人或写作者给定的,它有多层面解释可能性,应该把对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让位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映,以及二者之间互动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可以由读者进行相应不同的表现。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直接表现在它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反动中(于鑫 2004)。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反动,全面解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全部西方哲学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德里达对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动。他首先对语言进行了革命性的阐述,引起了人们对语言新的认识。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或“语音”是语言的中心和本质,因为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非写作,说话有“此时此地”和“在场”的特征,言说者可以通过现场所指清楚而明了地向听者传递信息。因此,意义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呈现和完全的自我理解。言说者的所表可以一览无遗地被听者接受。而书面语言则因交际双方时空的差异而缺乏意义自我呈现的直接性,难免会引起意义混淆甚至曲解。因此,传统“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优于书面语言。

德里达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稳态结构,而是一个差异系统,时空差异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口语还是书面语的差异只体现在其表现的媒介上,而不是意义,因为意义本身是散布在一边串的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那种语言观只是一种“元叙述”、“元话语”。而语言需要真正实现“人的回归”,把人视为整个哲学的中心内容,从而把探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转变成探讨人的生存和实践。德里达将其理论称为“解构”。他认为,原作者只是将其思想融入了一个即定的文本框架中,但读者可以对其进行无限可能的解读,意义具有多样性、无限性和开放性,读者的理解不再受制于作者的框架,他可以在理解中充分展现“自我”元素。后现代主义在德里达的“解构论”中将语言置于共时和历时的统一体中进行解读,因此,意义不是语言的意义,意义因人而生,语言是是人化的语言。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