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自然情感与道德原则的双向涵盖

编辑:

2013-11-29

三、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实践仁的方法

在儒家的五伦思想中,仁是最基本的、核心的观念和思想,也是最不易达致和实现的道德境界,仁不像礼、智、信、义四伦具有明确的外在衡量标准,仁作为内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性,看起来似乎没有明确的可供操作践行的方法。而孔子及后世儒家之所以把仁作为核心思想,恰恰是为了唤醒人的仁心、激发人的仁行、实现一个充溢着仁道的人类社会,所以,儒家的仁自身蕴涵着实践的品格。换句话说,儒家的仁从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中提取出来,又化育、导引人的现实生活,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展现着它的价值与意义。仁不离乎人,不离乎人的实际生活,人要实现仁,其实很简单,只要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论语·雍也》),依据“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可以“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学而》)。

何谓“能近取譬”?为什么“能近取譬”是践“仁”之方?这需要结合孔子的一贯言行来体会。在《论语》中除《雍也》篇明确提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之外,在《卫灵公》篇中还记载另一次对子贡问仁的回答,也可看作是对为“仁之方”所作的具体表述。原文为“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事贤”、“友仁”就是“能近取譬”的具体体现。所谓“能”可作能够解,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的内在欲望的支配下,能够做到、达致仁的能力;所谓“近”不是排斥远,而是提示人们不要忽略身边的人和事,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思内省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果能如此“就有道而正焉”,也就实践了仁。人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总以为“仁”崇高神圣,总想从高远处入手,不知道“仁”就在自身,“仁”的实现就是在“亲亲”“长长”的人伦日用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段文字的注中说:“盖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四书章句集注·梁惠王上》)。人的自然亲情是仁的起点和依归,仁的实践和实现也理应从此处开始。事实上,人往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离娄上》)。聪明如子贡者亦常常困惑,多次向老师求解,况普通常人?孔子以“能近取譬”指点人的践仁、成仁之路,把本原的自然情感与人生价值一同寄予“仁”上,落实到人的日用常行中。

在日用常行中能够做到“能近取譬”是在践仁、行仁,但仅仅“能近取譬”只是使自己践仁、行仁,是实现仁的初步的、基本的功夫。要使仁的全体大用全面得以实现,还需要将“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四书章句集注·雍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曾子对“夫子之道”的概括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如何处理人与己、人与物、内与外种种关系。儒家认为:人与人、人与物都是天生地载的,有相同的属性。如“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这是孟子的看法,宋明儒则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来高度概括。人与人是同类,既是同类,情便相同。情相同,心便可通。情通理一,自然可以得出自己喜欢富贵荣华,他人同样乐于追求荣华富贵;自己不喜欢贫病饥恶,他人同样避免贫病饥恶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他人同样喜欢被人尊敬。在正视自己的情感欲望的同时也要正视他人的情感欲望,自己在寻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让他人得到生存发展,这就是忠恕之道。

如何实现“忠恕之道”呢?孔子以自身为例说明“忠恕之道”可以从自己的亲情关系处开始,《中庸》以孔子的口气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事父”、“事君”、“事兄”、“事友”基本上涵盖了孔子时代的全部社会人际关系,而所有社会关系都以事亲关系为起点,以“我”为基点。儒家的“忠恕之道”在处理人我、物我关系中,重在对“我(自身、已)”的限制和要求,要求“我”本着“恻隐之心”、同情之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他物、对待他人他物,朱熹以“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来解“忠恕”二字,可谓确解。“忠恕之道”的实现在于每个个体对自身之仁的体认、发用。所以从孔子开始就强调“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要求人“反身而诚”,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专设《忠恕》一条,对先儒的命题进行解说曰:“反身而诚,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达之天下国家,其道一也。”①意即“忠恕之道”就是由己达人乃至通达天下国家之道。

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经后儒的不断阐发、推崇、倡导、强化,作为人的生活准则贯通在人的人伦日用之中。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忠恕之道”也成为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常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