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编辑:

2014-03-25

1.2 “以生为本”作为学校体育价值导向侧重于整体“人”而非“身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不会、学不懂、学不悦”的问题,提出了快乐体育、主体教学等体育教学思想;为了纠正学校体育中错误地追求人以外的价值,我国的学校体育重心由学科体系转向学生发展,教育目标由政治挂帅、经济优先的社会本位转向育人为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改革,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得到了深化,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作为基本理念。此后,“以生为本”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与相关文件中,而内涵也逐渐丰富与完善,主要包括: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真谛;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2]。

以生为本对于扭转教育价值取向,回归教育本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以生为本是从整体教育而言的,不可能具体到某一个学科,更不可能针对某个问题。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其侧重点在于整体的“人”,而非作为人的组成部分的“体质”。

1.3 “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最终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能力而非增强体质

终身体育思想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的,并受到世界广泛关注。早在1968年,有苏联学者曾提出从0岁到100岁的锻炼身体观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许多杂志上也先后出现了终身体育的概念。而在我国,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87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到的“掌握三基,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可视为终身体育思想最早在学校体育中的体现。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作为教学目的之一。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性质、课程特性、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多方面强调终身体育思想。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纵向将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横向要求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融为一体,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育思想的产生多是源自对教育弊端的反思,如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以生为本针对的是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而终身体育思想则不同,它是派生于终身教育思想和应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诞生的。虽然它能有效解决“学生离开学校之日就是和体育说再见之时”的症结,但与要解决问题相比,终身体育思想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潮和理念。它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学校体育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是学校体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和终极目的,对于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引领和指示作用。终身体育思想重心着眼于长远效益,侧重于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那么增强学生体质自然就不是其关注的重点。

1.4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注重“三维健康观”而非“一维生物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学生营养不足、学习负担过重、社会活动过多,学生健康状况极差的现状,毛泽东于1950和1951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随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列为全国教育工作方针的内容[3]。当时的 “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词异义同,而与三维健康观有着一定的区别。“健康第一”思想的再次提出是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句话虽然是在论述学校体育中提出的,但准确地说当时提出“健康第一”还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而言的。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依据体育的功能和三维健康观划分了5个学习领域。2010年颁布的《纲要》提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则较为明确地提出学校体育应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终身体育思想最初都是首先从学术界提出,经过广泛讨论后出现在政策法规中,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则是先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发文件,而后在实践中落实,进而引起学术界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4]。

虽然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体育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健康第一”主要强调“三维”整体健康观,在思想上人们往往将新课改的“新”定义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的拓展上,在实践中人们极易错误地将教学重点也放在该领域。由于人们对“健康第一”的误解和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暇顾及多领域目标,因此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效果也不明显。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