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经典解读::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

编辑:

2013-11-29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对凡圣境界的主要看法:

凡与圣的区分并不在于人的经验的气质,而在于他们的工夫修养或即精神的境界(「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孔子虽有生知安行者、学知利行者和困知勉行者,以及上智、下愚等区分的说法,但这只是凡圣之别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因为通过工夫的修养,资质较差的人也可以同时成为圣人(「及其成功则一」)。

凡圣之别的关键,端在人是否能肯努力作工夫修养(「为学」、「学圣人」、「用功」、「致良知」),将人所共有的良知或即天理纯化(「使此心纯乎天理」)或即恢复(「复他本来体用」),不被私欲的障蔽(「无人欲之杂」)。能够做到的,便是圣人,不能够做到的,便是凡人,这只是精神境界上的分别。

因此之故,凡圣之别并非截然二分,因为,依我们道德实践的反省,凡与圣虽然境界不同,但其本体却完全相同无异(「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所以,阳明曾多次将孔子所区分的生知者和学知者从实践的角度打并为一,例如他说: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冶,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传习录》卷下,《集评》221,P.299)

据此,「生知」与「学知」并非是圣人与凡人的本体上的区别,而只是人成圣的才质限制的大与小。因此,圣人可以是学而知之者,凡人亦可以是生而知之者,凡与圣在道德实践上其实相即不离。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