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经典解读::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

编辑:

2013-11-29

二 从知、意、情三方面看心(良知)的成素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古以来,传统哲学家一般讲主体都区分为知、情、意(即理性、情感和意志)三种主要的成素,相应于此,伦理学家讲道德主体,一般也以这三种成素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要成份。不过,许多伦理学家往往只以三成素中的其中一种作为道德主体,以致讲道德主体时往往各有所偏重。快乐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如伊比鸠鲁 (Epicurus)、休谟 (Hume) 等以本能(用康德的用语来说,即是经验的情感)或情感(用康德的用语来说,即是道德感或即道德的情感)为道德主体;理性主义者如赫其森 (Hutchinson)、来布尼兹 (Leibniz) 等以理性为道德主体;而意志主义者如叔本华 (Schopenhauer)、尼釆 (Nietzche) 等则以意志作为道德主体。在中国哲学方面,上述对于道德主体的分析虽然没有西方哲学那么清晰细致,但基本上知、情、意等涵义在中国哲学有关道德主体的理论中也具备了。而且,中国哲学家讲道德主体,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各偏一面,甚至彼此割裂,而是知、情、意三者往往结合一起而无从分离。以下,我们试进一步从知、情、意三方面看阳所讲的良知心体的成素。

1. 知的成素

以王阳明来说,他所理解的心其实具备了西方哲学所讲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知、情、意)三方面的成素。我们先说心的理性(知)的成素。在阳明,心的理性成素,他称为「知」。「知」字在古代汉语的本义为知识、智能之义。许慎《说文解字》云:「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锴《系传》云:「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徐氐以「知」为会意字,指人明白道理快如箭矢。段玉裁《注》云:「『词也』之上当有『识』字。」即认定「知」本义为知识之意10。至于阳明用「知」字,则着重其作为认知机能的意义,这也就是孟子的「是非之心」的主要意思。不过,一般来说,中国哲学中所讲的知与西方哲学所讲的理性,两者的着重点还是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重在道德价值方面,后者重在经验知识方面。

以阳明来说,他所讲的知亦是如此。他曾说「知是心之本体」,后来,他的弟子惟干问他「知如何是心之本体」时,他说:

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传习录》卷上,《集评》118,P.140)

另一次,他更直接说明「知是心之本体」之义: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传习录》卷上,《集评》8,P.40)

这里,阳明以「知」释「心」,如前文所说,本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章上》,《孟子译注》,第3.15条,P.315)显然而见,知是指道德意义的认知,因为「知爱、知敬、知孝、知弟、知恻隐」等都与道德有关。不过,此中最直接的说明,是阳明著名的「四句教」中的说法,那里,他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传习录》卷下,《集评》227,P.315),由此更可以确定,知的其对象并非经验事实的真与假,而是道德价值的善与恶或即是与非。

其实,阳明自己也曾清楚说明其良知之知并非知识意义的知而是道德意义的知,因此,他便曾承继宋儒「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分11而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传习录》卷中,《集评》140,P.187)。在另一处,他将两种知的意思分得更为清楚,他说: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传习录》卷下,《集评》227,P.303)

这里,阳明分辨得很清楚,当我们说圣人能致良知时,并非指他什么经验知识都知道,而是指他能完全把握道德价值(天理),并且把它充分实现出来。显然,前者只是闻见之知,后者才是德性之知,两者在道德涵义上是不尽相同的。

为了区分开经验意义及道德意义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机能,阳明有时用「智」一词来与「知」相对。阳明用「智」这个语词,虽有时亦保留其本来在孟子作为四端之一(智之端)的意义,但更多时候,都是用来指经验意义的认知机能。这时候,智往往带有负面价值的色彩。以下阳明的用语可以作为例子:「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传习录》卷中,《集评》145,P.203)、「沈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传习录》卷中,《集评》169,P.169)、「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传习录》卷下,《集评》174,P.250),以及「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传习录》卷下,《集评》180,P.259)。

不过,阳明虽然区分开两种不同的认知机能,然而,他却以为两种机能却并非互相独立和排斥的。他说: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传习录》卷中,《集评》168,P.239)

依此可见,两种认知机能的分别只存在于思辨上;在实践上,两种相即不离,不能截然分割。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