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

编辑:

2013-11-29

不过﹐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这个概念应该有其独特的一面﹐据上文对「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孟子对于告子修养功夫的批评﹐见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养功夫与告子的不同﹐因为在批评告子之说时孟子仅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对于「心」与「气」的关系﹐孟子仅言「可」﹐孟子说这个「可」字可以有形式义和实质义的分别。在形式上﹐孟子可仅认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在实质上﹐孟子可能是认同告子从客观外在为义的心去控制「气」。可是﹐在下文中孟子说其「浩然之气」的修养功夫﹐是「集义所生」而非「义袭而取之」﹐这便表明孟子对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认同其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以此看来﹐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的「心」﹐其所言的修养功夫﹐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去表明。其次﹐「志」的意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这亦乎合孟子修养所强调的一面。简言之﹐「志」与「心」的关系﹐是孟子欲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并与告子的「心」作区别﹐而采取以「志」来取代「心」的用法。

「心」与「气」的关系是〈知言养气章〉的重点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以此言论志即论心。以下我们论「心」与「气」的关系时便会以「心」与「志」互换。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气」的﹐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言心与气的关系中﹐孟子明显以心来对治于气﹐而心与气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处于一个对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为主宰性的﹐所谓「夫志﹐气之帅也」即表示「心」与「气」的对治格局中﹐以心来作主宰﹐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是由心作为主导后才到气﹐此即「夫志至焉﹐气次焉」。不过﹐究竟怎样欲心作主宰来御气呢﹖孟子以为以心作主宰来御气的功夫有二﹕「持其志﹐无暴其气」。「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这便是孟子的修养功夫中由心对待气的方法。又至于孟子为何要心作积极的持执或消极的减少之功夫呢﹖这有赖于孟子认为「心」与「气」是处于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以为只要心不足够坚定便会出现由气所反过来控制﹐故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特关系。在修养的功夫上﹐是应该从「心」来作主宰御「气」﹐而这种修养过程中﹐「气」又与「心」是交互影响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无暴其气」等方法。最后﹐经过这等修养功夫﹐孟子所集的「气」便是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这种气便是孟子称之的「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养气功夫而修成。

最后﹐我们说说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甚么道理?首先,在孟子提出这故事的脉络中,他是正在说明「浩然之气」的特质﹐此见「拔苗助长」与「浩然之气」有关。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长」是针对告子的不动心而言﹐孟子以为告子「未尝知言﹐以其外之」。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非义袭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养功夫上﹐仅以客观外在的仁义(爱)来当作内心的行仁义﹐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长」的故事正是说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强加于「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这故事一方面点出告子功夫之问题﹐一方又点出自己「浩然之气」的殊胜义。

《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探究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融合创新的发展逻辑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