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论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编辑:

2016-10-13

7、激励机制效能乏力,难以顺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客观形势。一是尚未建立以人为本的利润分享制度,分支行经营管理者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以提高盈利水平的内在积极性不高。二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缺位,主要是还没有明确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更谈不上利率风险管理职责的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没有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奖罚机制,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及效果好坏,还没有与下级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工作做与不做、做好做坏,管理效果大小、好坏,在业绩评价、经济利益分配上还没有什么区别。

8、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人才贫乏,无法满足复杂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利率风险管理十二原则》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批符合银行业务性质和范围要求且具备专门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合格人士从事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同时具备符合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二级分行则更加紧缺。从全国工商银行二级分行的现状看,绝大部分二级分行都缺乏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现有利率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其所拥有的利率管理技能也往往仅仅是传达上级行的利率文件和政策,反映一些当地的利率执行情况,而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则十分缺乏,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三、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首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认识障碍。我们应当从利率市场化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环节,是适应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去深化理解利率风险存在地必然性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必要性;从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去深入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切实解决“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贷款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两手抓、两手硬;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之现实,去深刻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解决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问题,抓紧研究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及早强化利率风险管理。

其次,建立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其基本思路是:选择几个能够较好反映利率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的单项指标,以加权平均的方式汇总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综合利率风险指数,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总括指标。参与计算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相关因素指标,应从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和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两个方面去考虑。潜在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敏感性缺口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全国(区域)资金供求指数;现实利率风险的相关因素指标的指数,主要有存款综合利率指数、贷款综合利率指数、上存资金利率综合指数。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利率风险指数I=b1∑αiSi/Pi+b2∑βjTj/qj

其中,I表示综合利率风险指数,Si(i=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P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Si/Pi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αi表示参与计算的各潜在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1潜在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Tj(j=1,2,3)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实际数,q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标准值,Tj/qj则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指数,βj表示参与计算的各现实利率风险单项指标的权重,b2表示现实利率风险指标在综合利率风险指数的权重。各指标要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值大小,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的利率风险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判断其有无利率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程度高低。综合利率风险指数越大,表示利率风险越大。

根据综合利率风险指数大小,可将利率风险分为五个等级,确定无利率风险区、低利率风险区、较低利率风险区、较高利率风险区、高利率风险区。为更直观地反映利率风险水平,并分别以不同的信号灯标志。各信号灯区间的划分标准,双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低;绿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低;黄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较高,应该引起注意;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双红灯表示利率风险程度很高,属于最高级警报,必须引起特别重视。

第三,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既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成熟期差异,也可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调整幅度的差异。单独考虑资产或单独考虑负债管理将可能丧失盈利机会,或者造成看似盈利实则亏损的情况,难以适应利率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实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定价时要考虑负债成本,负债定价时要考虑资产收益。要积极运用缺口管理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灵活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目前我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资产敏感型差额风险。由于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因而应根据资产负债差额分析结果,尽可能减少受利率下调影响极大的短期贷款的比例,同时提高活期存款的比重,使短期资产尽可能与短期负债相匹配,长期资产尽可能与长期负债相匹配,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二是要改进和加强信贷收支平衡管理。在信贷计划安排和执行中,要平衡信贷收支,不留资金缺口,为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如前所述,利率风险的特点之一是转嫁性,如果转嫁给贷款,就会出现贷款的大量死滞,从而较大地削弱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在此情况下,一旦存款产生波动,而信贷资金又被全部占用,就将打破十分脆弱的信贷平衡,给全行的资金营运和业务运作造成不小的冲击;如果转嫁给存款,就会引发存款的大幅度下滑,届时若没有一定量的避险资金做后盾,就将发生支付危机,进而损害银行的信誉。因此,积极做好信贷收支平衡,在资金使用上留有余地,是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三是要强化全面成本管理,对每项业务都要进行量、本、利分析,尤其是对利率定价,不能脱离成本承受力,盲目地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

第四,建立利率风险规避和损失抵补机制。一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要从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投资理财、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国内外结算业务、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高附加值的、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增加获利空间,以实现适当规避利率风险和抵补利率风险损失的“双赢”。二是要运用和创新避险工具,可以探索运用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规避,如采用期货合约、利率互换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三是要创建利率风险隔离机制和工具,树立阻止和控制利率风险蔓延与扩散的有效屏障,防止利率风险的蔓延与扩散。四是要完善客户违约金制度,正确执行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政策,以减少利率风险损失。

第五,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

1、建立存款定价机制。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全行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为基础,扣除资金运用的综合税费率和损失率,提取基本资产利润率,剔除吸收存款资金的必要的费用率,其余数与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比较,若后者大,则以后者(央行公布的1年期存款法定基准利率)作为1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若前者大,则以前者作为存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存款期限长短和数额大小,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存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资金市场拆借资金利率、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存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存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存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2、改革贷款定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1)总行以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基础,考虑全行资金供求平衡情况,制定1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同时,根据贷款期限长短、数额大小、风险高低,以基准利率为“轴心”,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2)一级分行根据本区域实际,在总行授予的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的权限内,对二级分行确定不同期限、不同数额、不同风险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及幅度。(3)二级分行根据向一级分行的上存约期存款利率(存差行)或借用资金利率(借差行),客户的贷款安全性、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同业对该类客户的竞争情况,以及一级分行政策许可的贷款利率上下浮动范围及幅度,以贷款基准利率为“轴心”,综合确定各种贷款的具体执行利率水平。

3、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根据系统内部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资金借贷制”取向,应当按照“全额集中、按效分配、合理计价”的原则,改造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系统的实现形式和内容结构。二级分行把下属支行的所有资金资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放、汇出汇款、各项应付款、所有者权益等)实行全额集中管理;以二级分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支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对象单位,二级分行按照资金资源运用性质,集中计缴支行的一级存款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不通过支行借款反映和核算),将支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借用资金分成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包括人民银行往来备付、系统内往来备付、现金备付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超限额借款(包括备付资金超限额部分、内部资金占用超限额部分)四大项目,根据“效益优先,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资源配置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从大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二是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准,也称基准价格,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基准价格上下浮动。

内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应当是:(1)上存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上存资金成本率加上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形成上存资金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 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税金)、资产损失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2)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理。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基准利率和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基准利率,通过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生成,并随着支行全额上存资金基准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在利率上应当与相应数额的上存资金保持“零利差”,因而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内部资金限额借款应当执行上存资金基准利率。(3)借用资金基准价格的形成机理。一是由上存资金基准价格加上二级分行集中统一配置资金的费用率形成借用资金基准价格;二是由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收入费用率(含信贷资产损失)和营业税率、支行单位信贷资产目标利润形成信贷资金借款基准价格,而支行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目标利润是二级分行整体的支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减去资产费用率(含资产损失)、营业税率后的利润中所分享到的份额。内部资金执行利率要根据资金供求关系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在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应当把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作为执行利率;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高于基准利率;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内部资金的执行利率应当低于内部资金的基准利率。

第六,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规程。构建优良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和公平高效的运作机制,是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的正常、规范运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至少应当做好如下3项工作:

1、建立高效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在二级分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这一部门直接对本行行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行颁布的利率管理办法,制定本行的实施细则;掌握本行外部的利率变化动向,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利率风险产生的作用,制定本行内部和外部资金利率,指导和检查全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

2、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事权和职责的划分思路,从纵向讲,应当是:(1)二级分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决策和调控中心,负责本二级分行全辖性的各种利率风险的管理事项,在一级分行确定的幅度幅度内,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各种利率的浮动幅度,配置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利率结构。(2)各支行是利率风险控制的执行中心,负责本支行各种利率在二级分行制定的浮动幅度内的具体决策和执行。从横向讲,应当是:(1)利率风险管理职能要集中于同一个部门。否则,利率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若干部门,办事效率不高,还会产生“踢皮球”等扯皮现象。(2)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与监督职能要分离,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职能由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由稽核部门承担,稽核部门既要承担对支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也要承担对同级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职能。

3、科学制定利率风险操作程序。实施利率风险管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以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设置为:一是各种类利率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二是负责利率风险的调研人员写成调研报告,向本部门负责人提出报告和建议;三是经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提交议案,并同时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理由书;四是利率风险管理办公室审查受理议案报告;五是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审议有关利率风险管理议案;六是组织实施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案、政策、措施,并加强检查、监督、反馈,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利率风险运行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利率风险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责任人制度,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履行情况的检查、稽核和考核。二是要优化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经济激励机制。可以实行“岗位工资+奖励”制,岗位工资是根据利率风险管理员的等级及其承担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和任务而分配的工资,圆满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发足标准岗位工资;未完成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依据考核得分情况相应扣发一定比例的标准岗位工资。奖励是对利率风险管理员在有关利率风险管理中取得显着成绩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要将利率风险管理列入二级分行(支行)全行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重要范围,严加考核,并与行长经营管理业绩考评和利益分配直接挂钩。

第八,抓好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一是要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进步,狠抓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尽快提升科技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充分搜集合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准确测算各种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负债的缺口、固定利率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的缺口,正确评估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抓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鉴于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稀缺之现实,在3年的缓冲期内,必须尽快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崇正.论中国利率市场化.经济学动态,2001,(1).

刘圣义.利率市场化的宏观风险与“安全模式”初探。经济学动态,2001,(1).

工行上海市浦东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机制分析.城市金融论坛,1998,(11).

王红兵.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上海金融,2000,(10).

刘巧明.关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思考.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2,(4).

朱子云.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金融论坛,2002,(8).

沈世君.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上海金融,2000,(12).

那么关于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关于我国银行业经营的政策环境

论开放背景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