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浅谈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

编辑:

2014-05-23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3.2合理适度的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即可健康长寿[2]。

3.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说明疾病与饮食是有关系的,也是“治病必求其本”的体现。“药以却之,食以随之”,所吃食物是治疗疾病的,通常称之为“食疗”,使“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做出适当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3.4切断病邪途径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诸病源候论》[2]曰:“人感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外伤和虫兽伤等。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如《礼记•内侧》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

中医学从顺应自然、节制饮食、养阴护精、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防治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精辟的摄生康复之道,这些能有效地融于防治,促进健康,并提高患者、家属及相关群体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健康行为,使身体、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因此,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引入门诊健康教育中,可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

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标签:医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