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神经学论文

谈谈神经医学的发展轨迹和成就

编辑:

2014-02-24

从1960年代以来,疼痛研究有了蓬勃发展,但大都围绕着疼痛感觉的传递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包括神经通路、化学递质等等。而对于痛觉情绪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情绪反应属于主观体验,在动物实验中较难研究,而在人体上观察又缺乏客观方法。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如无创的脑影象技术,多通道的电、磁、光记录技术,以及与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加工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等等,使得从感觉分辨研究向着情绪反应研究、甚至认知水平的研究进行战略转移成为可能。目前已知,疼痛的感知成分(是否痛、何处痛)和情绪成分(痛苦的程度)是分别由两条不同的通路由脊髓传向脑部的,分别称为外侧痛觉系统(产生痛知觉)和内侧痛觉系统(引起痛情绪)。外侧系统起源于脊髓背角的深层(Ⅴ层),沿脊髓丘脑束上行,交叉到对侧,到达外侧丘脑,再转到大脑皮层的第一(SⅠ)和第二(SⅡ)体感区。

产生疼痛的空间定位,并确定其性质。内侧系统起源于脊髓背角的浅层(Ⅰ、Ⅱ层),经由比较弥散分布的上行通路到达双侧的内侧丘脑,终止于许多分散的核团,包括位于正中线上的一些丘脑核团,再转到大脑的岛叶和扣带回的前区,即扣带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两条通道虽然是平行传递,但在多个水平上具有相互联系。例如躯体感觉中枢(SⅠ和SⅡ区)可将信息进一步转到ACC;ACC也可以有传出纤维投射到皮层下核团如杏仁核、伏核、海马(都与情绪和记忆有关)以及中脑的一些核团如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蓝斑、黑质等等,通过下行系统对脊髓的痛觉传递功能起调节作用。在这样复杂的系统中,如果只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是很难反映痛觉传递的全貌的。目前已有一些束状的电极,组成一个“微电极芯片”,插入动物脑内,可以同时记录几十个神经元的集群放电。再辅以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

上述内容是关于神经医学的发展轨迹和成就的回顾。

相关推荐:

失语症患者静息态fMRI及DTI成像研究

标签:神经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