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4000字艺术理论论文:戏剧介入

编辑:

2016-02-22

非专业领域的戏剧教育同样关注戏剧本体的学科教学,它也可以将戏剧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戏剧的历史与理论、过去与未来,不仅关注戏剧知识的传授、戏剧欣赏能力的培养,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新的课程内涵。

(一)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传统戏剧课程建设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学者认识到大学专业分科过细,知识被严重割裂、偏废,高等教育体现出过重的功利实用色彩,因而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其目的是夯实学生对各学科的基本认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尤其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进入20世纪以来,由马修·阿诺德提出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广受认可,诸多世界级名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纷纷采用这一模式来设置课程,而戏剧毋庸置疑是重要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艺术,就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戏剧,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到21世纪的现代戏剧,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戏剧的发展;就戏剧艺术自身的横向维度来看,从戏剧的本质属性到艺术特征,从戏剧舞台演绎的各个方面到层出不穷的名家名作,这些丰富而驳杂的内容都有待于戏剧学习者潜心研究。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以艺术选修课的形式,供包括理工科在内的全体学生选择学习,修完所学课程通过考试后,应给予相应的学分。

以美国为例,在全美三千多所大学里,一半以上都设有戏剧系,而选修戏剧课程的非戏剧专业学生人数也极为庞大。在大部分学校里,作为通识教育的戏剧课程,既包括作品鉴赏、理论述略,也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导演、舞美等课程,受教者甚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笔者曾进修过《戏剧历史与理论》《贝克特前与后:戏剧与电影中的戏剧与反戏剧》等两门课程,前一门课的同窗来自全校各专业或未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后一门课则为已学习相关戏剧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他们的专业不一定是戏剧,但要求是人文社会科学方向。

我国部分高校在学科性戏剧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南京大学利用其深厚的戏剧研究背景,在全校性的文化素质选修课中,开设了多门戏剧课程,包括《戏剧概论》《戏剧经典研究》《戏剧文化述要》《宋词元曲鉴赏》《昆曲清唱研究》《话剧作品排练》《歌剧与音乐剧》《歌剧经典赏析》等等,其专设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在推动戏剧教育发展方面也功不可没。此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开设了多门戏剧课程。这些课程既有戏剧理论的传授、戏剧经典的介绍,又有戏剧实践的参与,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戏剧素养极有裨益。

在开设专门戏剧选修课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戏剧文化讲座,邀请知名的戏剧专家来校授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此外,与高素质的专业剧团建立联系也很有必要,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来做专门的演出,也可派遣教师或学生代表参加专业戏剧培训,培养校园戏剧的专门人才。

(二)具有应用价值的社会表演学课程建设加拿大戏剧教育家大卫·布斯在阐述对教育戏剧的理解时指出:“当我们探索与交流观念信息、社会行为、价值观、感觉与态度时,拥有远超预期的大量观众的戏剧,已经成为我们表达与阐释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被所经验的成千上万的表演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被娱乐、被知照、被激怒、被说服、被控制或者被感动,有时候由于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被改变。”[1](P.18)诚如所言,戏剧已经成为人们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戏剧本身也已超越了其本初意义,进入到更加普遍而深广的社会生活之中。如果用表演学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话,不难发现,人们正被难以计数的表演包围着,同时,人们也无时无刻地在进行着表演,可以说,表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1979年,在理查·谢克纳教授倡导下,纽约大学成立了人类表演学系,它是戏剧研究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谢克纳教授将人类生活中的表现活动分为四大类,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他将表演概念的外延予以扩大,使之与社会发生了联系。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也发现了生活中的表演,他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序言中指出:“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中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P.1)显然,他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表演去投合社会期待,如何建树、维持、控制自我,使自身更为他人所接受,更符合社会规范。

当下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诸多变革,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娱乐和新闻媒体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社会表演学。

在人类表演学基础上,直接受教于谢克纳的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创建了这门学科,它关注社会表演学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主张跨学科、交叉性地建构本学科体系,要求社会表演学直接介入教育、法政、服务、传媒等各行业。

具体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戏剧课程,笔者认为,与社会表演相关的应用型戏剧教育课程较之传统戏剧艺术课程而言,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学生规范形象、发展能力、张扬个性、促进协作,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建议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社会表演学》或相关课程。普通高校开设的《社会表演学》课程在兼顾本学科相关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凸显其实用性,甚至可以结合不同的院系,设计差异性的教学大纲,进行不同的表演训练。从共性来看,要努力促进学生角色意识的增强、言语交际能力和自我表现力的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从个性来看,则要积极促进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提高专业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发展。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4000字艺术理论论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艺术类论文

标签:艺术理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