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创作探析

编辑:

2013-12-16

四、细腻化的音乐特征

所谓的细腻化表现手法在音乐学术界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细腻化的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创作手段勾勒细致的艺术情感。在中外史上具有细腻风格的抒情歌曲曲库中,大多采用的艺术手段都不是夸张、复杂的,朴实、含蓄的旋律、节奏和装饰展现的艺术气质才最涌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冼星海的歌曲《夜半歌声》就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这首歌曲处处让人觉得细腻、委婉,耐人寻味。比如说在描写夜半情景的时候,歌词中写到“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每三个字的旋律都表面听起来感觉在同一音高上,这种做法恰到好处的勾勒了阴冷、潮湿、凄凉的夜晚,而我们仔细观察谱例,会发现旋律并不是单一的在同一音高上反复出现,而是有向下二度的游离(如“雨淋淋,花乱落”),这就是细腻的表现,正因为有这种小幅度的旋律运动,人性化的味道才流露出来。 歌曲《黄河之恋》是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它被当作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在当时轰动了全国。救亡歌曲一般具有战斗精神,旋律果断、刚烈,进行曲式的风格融入其中。这首歌曲的引子很有特点,是主人公向母亲陈述的一句话,这句旋律有宣叙调的叙述特征,而结尾的四个字又带出了悲壮的情感,旋律转换成长线条的音调组合。
谱例五

从宣叙转咏叹,细腻的情感不经意间流出,旋律在五度音程之间起伏徘徊,既包含着无奈的情绪又预示着反抗。由于歌曲后半部分激烈斗争的音乐风格,对比之下这一句引子更显精致,韵味十足。
从多处细腻化的表现手法上看,冼星海不失为既拥有博大气度,又拥有细腻情怀的作曲家,他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态度,永远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结语
冼星海的声乐作品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抗日救亡情绪日益高涨的那个时代,冼星海的歌曲就像人们的精神支柱,只要唱起那些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歌曲,就能找到希望的曙光,就能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曲都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这些歌曲在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等多个层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特征经常会结合在一起,我们通常可以在一首作品中品味到多种感觉,这也是一般抒情歌曲所难以达到的意境;历史地位上,由于冼星海的歌曲民族化、普遍化、世界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国内乃至国外的一致认可,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一面音乐史上具有英雄般气质的伟大旗帜。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冼星海的这些歌曲依然唱响在各种舞台,经典的意义在于,可以沿着历史的河流延续到未来。

冼星海不见得是我国音乐史上创作抒情歌曲数量最多的作曲家,但他的这些作品绝对在价值上有突出的意义,在歌曲中,抒发的是大情、大爱,而不是小情绪、小资调。大而不空,则表现在作曲家对每一乐句的仔细酝酿。正是由于本人博大的爱国主义胸怀,造就了抒情歌曲同样具有的爱国主义艺术曲风。笔者深信,这些作品一定能在人类音乐的历史足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注释:
1 选自《冼星海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参见《从文化学角度谈冼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罗小平,《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3 参见《冼星海的音乐观》,梁茂春,《音乐研究》,1985年04期。
5 参见《冼星海的歌曲创作》,李佺民,《人民音乐》1985年06期。

参考文献:
1、选自《冼星海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参见《从文化学角度谈冼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罗小平,《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3、参见《冼星海的音乐观》,梁茂春,《音乐研究》,1985年04期。
4、参见《冼星海的歌曲创作》,李佺民,《人民音乐》1985年06期。
5、参见《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音乐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巴德尔甘拜,《人民音乐》2000年第11期。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艺术理论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创作探析”,更多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

标签:艺术理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