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社工论文

社工论文之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

编辑:sx_chengl

2016-07-08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由于其间涉及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使得我们必须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亦提出了要求,这便使得原有的医疗处遇模式遭受挑战。临终关怀事业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工作内容的吸收和借鉴,使得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临终关怀的涵义与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的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致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通过专业治疗团队的服务,为患者提供完整的照顾。它重视个人生命的价值,也重视人的权益,协助病人和家属接纳死亡的观念,为更好地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需求而积极工作。

临终关怀(Hospice)萌芽于十七世纪,此字Hospice源于拉丁文Hospes,意思为“客人”,在中世纪时是用来指为朝圣者或旅客的途中休息重新补充体力的中途驿站;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锋人物Cicely Saunders博士身兼医生、护士及社工三大专业,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他发现生命垂危的病人得不到合适的护理,而其家人也不知道如何照顾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1967年在英国伦敦,Cicely Saunders博士开设“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率先尝试以医疗团队全程陪伴癌症晚期病人,并辅导家属度过哀恸期的医疗照顾方式。随之影响全球,临终关怀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壮大。我国台湾由基督教马偕纪念医院首先在1987年引进临终关怀的观念,在其肿瘤科成立了安宁照顾筹划小组。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至今,全国已有20家重点医院由李嘉诚先生捐助建立了宁养院。

二、社会工作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原则被认为对临终关怀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学者Mc Donnell认为“临终关怀是社会工作价值、原则与实践的具体化”。

1.社会工作的本质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现代社会工作的基础起源于两大传统,其一是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它的思想是改变个体以达致良好的生活与生命;其二是睦邻会社运动(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它的观点是通过改善周遭的生活环境来帮助个体,如改变贫困的居住条件、肮脏的卫生环境等等。所以学者Specht和Craig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具有双重目标的专业,它旨在协助个人或群体达致未能满足的需求,并积极改变环境以回应个体或群体的需求。”

一方面,临终关怀受到慈善会社组织个体化取向的影响,强调对于病人和家属的照顾,积极协助患者及其家属有尊严地面对死亡、走向死亡;另一方面,临终关怀从睦邻会社运动中继承了强调改变外部环境的传统,致力于改善传统医疗制度,在医院中建立临终病房,并向社会大众积极倡导“善终”的理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临终关怀的使命,尽力满足临终病人的需求,并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变,为病人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

2.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现代社会工作持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个体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同时将个体视为“全人(the whole person)”,即他有灵性、情感、生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作为生态论范式的社会工作,比起传统的医疗疾病范式更为有效,它能更好地服务个体并改善他的周遭环境。临终关怀正是引入了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点,强调为患者提供“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照顾。具体来说,病人虽然身患恶疾,但仍是具有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各层面的需要及反应的“全人”,在疾病无法治愈、死亡无法避免的情况下,给与病人“全人照顾”,以成全他各层面需要,最后协助他平静尊严地死亡是工作者的主要责任。此外,病患的家庭同样面临诸多考验,极需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临终关怀强调“全家照顾”,包括针对家属的咨询与协助,哀恸照顾以及病人去世后的哀伤辅导、延续辅导等。“全队照顾”指的是临终关怀是由一组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来提供服务,通常由医生、社会工作者、护士、宗教人士等组成专业的治疗团队,同时训练志愿人员加入阵容。而“全程照顾”意指从病人死前到死后的整个过程都给予照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患者死后各项事物的处理。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的哲学体系基本来源于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两者密不可分。

三、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过程中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是临终关怀团队中的一员,若要提升专业地位、扮演好专业角色、发挥专业功能,就必须明确自身在临终关怀团队中的角色、任务。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的报告指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癌症末期病人照顾的重大贡献,认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社会心理方面的照顾,辨别和动员力量,减缓周遭压力,完整生命的意义。我们也认为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给予病人及其家属社会心理方面的辨别、支持和照顾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除了陪伴病人、调动家属和社区成员参与临终的整个过程,以及满足患者的各种特殊需求等直接服务外,社会工作者同样活跃在生命教育、疾病预防和政策呼吁的行动中。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承发挥着以下一些功能:

1.满足病患灵性需求

台湾学者杨克平博士指出:人是身(body)、心(mind)与灵(spirit)的整合体,三者之间互为影响,而灵则是其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的层面。spirit(灵)源于拉丁文spiro,含有呼吸之意,引伸而言包含使生命蓬勃、富有生气的意思。中文则将其解释为有勇气、精神、灵魂、活力或性格等意。"灵"来自我们的"根",及人类在宇宙生命中的体验。所以,他指出“灵性是人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关系、他人关系,及神的关系之交流,体会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团队中并不是医疗者的角色,生理上的姑息治疗由医生承担,在缺乏宗教人士参与的情况下,临终关怀中的社工就承担了满足患者灵性需求的全部任务。灵性的照顾包括七项内容:其一,生命回顾;其二,道别;其三,全程陪同走过悲伤的所有阶段;其四,共同面对死亡的事实;其五,处理未完成的事务,包括实务、情绪或灵性上的;其六,协助探寻生命、死亡与濒死的意义;其七,谈论希望与害怕的事物等。台湾临终关怀事业中对"灵"的肯认及比较完善的照顾方式,以及其它一些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家属的哀伤辅导

当患者经历从生命垂危到死亡的过程同时,他的家属同样面临着如何照顾患者、帮助其达成心愿、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善后事宜的妥善处置,以及回归个人社会生活等问题的挑战。相对于患者本人,他的亲属对于安宁理念的认知,以及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更需要社会工作者来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先缓解患者病痛状况的前提下,探索其亲属在情绪、精神方面的需求。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对患者家属的辅导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至关重要。

3.团队支持与协商

临终关怀团队由多人组成,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这既能发挥各自所长提供优质服务,但有时也不免会带来分歧与摩擦。社工在此还承担了协调的功能,整合团队专业人员的资源、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化解不必要的冲突,使团队能更好地为病患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此外,死亡的议题与工作的压力不免会给团队成员带来负面影响,而社工也可以为团队内部人员提供相应的关怀与辅导。

4.资源整合运用

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由于临终关怀服务本身还会涉及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使用,例如临终病人的社区照顾、病人生前意愿的达成、死后的各项事宜、家庭医疗财务负担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特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满足病患及其家属的需求。

四、发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建议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在国内尚属刚刚起步,展望未来,我们仍需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努力:

1.推展善终理念

我们常说“五福临门”,但知道“善终”即为“五福”之一的却不多,真正理解“善终”内涵的人,可谓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多少人关注临终关怀服务,了解它的作用和价值。藉着推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倡导和宣传一种“善始善终”的生命理念,强调对末期患者的身心灵照顾,保障病患临终生命有品质、家属今后生活有保障,使人们心怀感恩、珍惜生命,最终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命教育,摆脱国人固守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思想。

2.制定临终关怀政策

目前的临终关怀工作主要由李嘉诚先生赞助的全国20家宁养院来推展,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机构来提供服务。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由于各自软、硬条件的不同,导致各个服务机构自身的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现在的服务品质很大程度上依靠专业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缺乏外在的品质保障机制。因此政府有必要考虑制定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包括设置职业规范、作业标准、考核制度、医保给付等方面。

3.加强专业人员的临终关怀教育

国内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发展了20年,但大面积推广只是近5年来的事情,很多院校遇到缺乏教师开设专业课程的尴尬境遇。临终关怀今日已经成为一门社会工作与医学中的专业领域,需要在知识、技术、及伦理方面加以培训。冀望更多的院校能开设人体医学与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有实力的院校积极探索临终关怀相关内容的教学与培训。这样才能解决全队中专业人员的问题。

4.建立本土化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模式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由于其间涉及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使得我们必须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将本土文化与民众需求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内情况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相信随着政府高度重视、医院积极推展、民间基金会和专业机构广泛参与,我们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会得到真正快捷和良性的发展,最终使民众在生死品质上获得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文

1.陈荣基,临终关怀与临终关怀,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8,第8期,12-19。

2.赖允亮,台湾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展望,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8,第8期,20-25。

3.郑晓江,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海峡两岸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23-28。

4.常子奎、管健,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第1期,50-51。

5.赵可式,康泰临终关怀手册,天主教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1998。

6.秦燕,医务社会工作,巨流出版社,1996

英文:

1. Csikai, E. L., Bass, K.. Health care social worker’s views of ethical issues,practice, and policy in end-of-life care.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00(32.2). 1-23.

2. Csikai, Ellen L. Omega. The state of hospice ethics committees and social work role.Journal of Death & Dying. 2002(45.3). 261-275.

3. Dame Cicely Saunders. Social work and palliative care--the early history. British Social Work. 2001(31). 791-799.

4. Dona J. Reese, & Mary-Ann Sontag. Successful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on the hospice team. Health & Social Work. 2001(26.3). 167-176.

5. IASW. Social work’s contribution to research on cancer prevention, detection, diagnosis,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Ir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3.

6. Kovacs, P., & Bronstein, L.. Preparation for oncology settings: What hospice social workers need to know. Health & Social Work. 1999(24.1). 57-65.

7. MacDonald, Douglas. Hospice social work: A search of identity. Health and Social Work.1991(16.4). 274-280.

8. Mendenhall, M..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pain manag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ers on pain management teams.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03(36.4). 35-51.

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介入是不是对网友们有所帮助呢?希望网友们认真阅读,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相关推荐:

浅谈养老保障的新载体社区服务  

浅析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标签:社工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