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社工论文

关于城市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

编辑:sx_houhong

2014-03-26

城市社区开发现状及战略方向如下文

1)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我国做出的两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而“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支持单元”,社区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可持续发展建设向下延伸和落实的基本场所。当前国际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已成潮流,在以联合国为首的众多国际组织创导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地方政府正在参与编制并实施围绕可持续社区的发展规划,即“地方21世纪议程(LocalAgenda21)”行动计划[1]。其中由地方环境行动促进委员会(ICLEI)支持的“地方21世纪议程模范社区项目”,已经研究了全球1300多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9.68%,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6.66亿。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人口会持续增长,给我国的社区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进行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布局,如何引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适应当前迅猛的城市化势头,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区类型发生着不断的演变与转化。在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与居住空间不断变革的条件下,研究我国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指导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居住区、社区与居住社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解释,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中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等居住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的场所,一般占城市总用地的35%左右,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居住区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3]。

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4]。社区与居住区相比,更强调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它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较完善,强调其社会性。对于社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5]:

1)以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划分社区类型的标准。“社区”的最早提出者德国的滕尼斯认为,根据社区中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将社区分为通体社区和联体社区;而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把社区按此标准分为基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机械团结社区和基于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社区等。

2)以社区中人口的密度、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性质作为标准,将社区分为城市(都市)社区、集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3)根据社区担负的主要功能,把其划分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居住社区、文化(大学)社区等。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行政体制的原因,我国社区的发展相对于国外比较滞后,还没有非常标准的社区形态。参考社区的后两种分类标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社区,更具体一点讲,是对城市的居住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所谓城市居住社区,是指在城市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在认知意象或心理情感上均具有较一致的地域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

1我国现代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及现状评析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居住空间结构也显示出明显的计划配置特征,形成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是一种单一的同质性社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重构,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居民可以自主地选择住房,居住空间不断发生重组和分异,出现了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多元化并存的局面。总体上,从城市中心到城市郊区,存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1传统的街坊社区

标签:社工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