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编辑:

2014-04-14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要力争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教材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术理论水平。

其次,要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当代文学课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大多教师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思潮、论争等等,而忽略了现当代文学课的“文学性”特点。鲜活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史知识学问的填充物,这样势必枯燥乏味,使文学课上缺乏活力,,当代文学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令我们反思?是文学史知识还是作家作品的分析能力?是知识的灌输还是审美能力、鉴赏力的训练反思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学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而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又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来实现的。当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文学史轻文本的现象,细读作为一种审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作为一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根据这一认识,我们不妨不拘泥于教材,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以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作品为纲,根据文学时段或文学派别,从具体作品的文学审美分析入手,强调感受与体验,细致分析与鉴赏,着重发现其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性”,然后横向扩展,以点带面,比较同一时期多部作品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了解重要作家的其他相类作品并从作品评析中概括其创作特点与艺术追求,从而了解这一个时期的整体创作、文学流派、文学现象、重要作家,然后进入重要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学生可获得对作品的丰富感受,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文学史是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概括,而文学作品才是真实而具体地展现文学发展的生动个例,深入分析、鉴赏了各个时期众多具体的文学作品,就对文学的发展嬗变有了丰富的认识,自然理解和把握住文学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重点分析作品入手,再将其放入宏阔背景中考察,从感性的启发,到审美情趣的引导,再到理性层面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又符合文学教育本身应突出文学性的特点,这样就使我们的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并且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真正上升到人文素质提高的层面。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