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关于对当代中国豫剧的两个冷思考

编辑:

2014-03-23

对于戏曲,特别是对于豫剧,同样也是如此,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在以前,就戏曲这么一种所谓的娱乐方式,我们肯定会选择戏曲,但是随着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多元文化的建立,人们开始面临多重选择,在先进的娱乐方式面前,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武器,乖乖的投降了,那么戏曲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淡了下来。并且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机制,戏曲的生存便更是令人堪忧了。以前,我们的豫剧在河南省基本上每个地市县都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现在呢,河南的很多县都没有了能够正常演出的专业豫剧院团,一些地市如南阳就没有市级豫剧团。豫剧在外省更是惨淡经营,河北的豫剧团只剩下了东风团和邢台团,山西太原的豫剧团被撤销了,天津豫剧团也消失了,西藏豫剧团也没有了。即使存在的本省或外省豫剧团,其生存状况也大多不是很好。例如,开封豫剧院常年跑在农村唱高台,市里很不重视,剧团为了生存只能疲于拼命地演出挣钱发工资,根本没有资金和时间去创造新生产的优秀的剧目。外省的豫剧团很多都被迫更名为什么梆子剧团,因为人才匮乏,剧目陈旧,难以为广大的外省豫剧观众所喜欢,恐来日不多。

所以对待中国豫剧文化,首先我们应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或者更简单的说就是去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对戏曲进行变革,这样变革的有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小皇后豫剧团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创作的《铡刀下的红梅》也是对传统豫剧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尝试,利用现代高科技因素与传统的豫剧结合起来,并在唱腔中融入民歌成分。除了自身的变革外,我觉的政府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离开政府的支持,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恐怕便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古迹了,那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正确面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革,在竞争中求生存,恐怕这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了。

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代豫剧的风格

一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大河之南》。在这部纪录片中,有解说词这样概括豫剧:“论历史,她比不上昆曲;论功夫,她比不上京剧;论优美,她比不上越剧;论趣味,她比不上川剧,但她却拥有了最多的观众。”

我对这样的说法不持反对的态度,但是我想为豫剧做一个更为全面的解说。的确,按照豫剧的唱腔特点,不可能演绎出梁祝的缠绵柔情,也不能展现林妹妹的柔情似水,每个剧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必有其局限之处,我觉得向越剧和昆曲这样的剧种她演不出穆桂英的雄心壮志,也演不出百岁老旦的英雄豪情,演不出包公的刚正不阿,也演不出苦命女的悲恨之情。豫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她的唱腔,抑扬顿挫,高低不平,时而如大海波涛汹涌,时而向河湖风平浪浪静;时而像春天般百花竞放,时而像冬日般红梅傲霜。悲愤之处让人拍案而起,动情之处又不禁让人泪流满面,当然豫剧并不是只有悲愤苍凉,幽默滑稽也是她的一个特色。

我觉的豫剧之所以会遍布全国各地,拥有最多的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时刻与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她的演唱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人的感情变化,并且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用红色娘子军的一句唱词来说就是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土壤内,才能够茁壮成长经得起狂风吹。所以豫剧未来的发展应该以观众为本,切不可只求艺术性,而忽视其欣赏性。

豫剧会唱也擅唱,她与其他剧种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其演唱多,像京剧一般只唱四五句,而豫剧基本每部戏都会有一个核心的唱段,穆桂英挂帅中最后一段就达九十九句之多,铡刀下的红梅最后一场演唱了长达二十七多分钟,所以我不赞成把豫剧改的像话剧一样,全场几乎是道白,没有几句唱词。我也不赞成把豫剧改的像歌剧一样,唱腔基本脱离了豫剧的本真味道,我非常同意对豫剧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其唱腔和伴奏中融入现代因素,但是不能太离谱了,这样会让豫剧变得不伦不类。我的观点是,豫剧要保持其刚健明快的基本风格,又要吸收柔美的时代特色,形成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被更广阔的地域观众所接受、所迷恋。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戏曲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百花竞放,百家争鸣,但是我觉的豫剧肯定会在现在文化娱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好多青少年并不是不喜欢她,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所以豫剧只要要加强借助现代媒体的宣传力度,并且不断打造精品剧目,相信豫剧热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对当代中国豫剧的两个冷思考如上

相关推荐:

谈谈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