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其它文学论文

试论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形态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4-12-05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在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功能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请看下文试论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形态

戴维·莫利认为,电视连接家庭、国家和国际,维持 “国家家庭” ( National Family) 等各种共同体的形象和现实。中国学者陆晔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 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方面,还是对公众的国家认同,都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

在当下的中国,重视研究大众媒介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是“个体对于政治国家(state)或民族国家(nation)的归属认同意识以及与本族群人的共享情感”。国家认同在个人层面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国家历史、语言、伦理、习俗、文化、价值观等的认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个体自觉归属于国家的主体意识。英国学者沃克指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集体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

中国的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国家认同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历次春晚、大阅兵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开幕式、世博会开幕式等的大型直播活动都体现了主流媒介对于国家认同、社会凝聚的意识形态功能。2012 年 5月,一部美食题材的七集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6]在中央电视台悄然热播,吸引了无数观众深夜守候,更引得人们在情不自禁中潸然泪下。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它不是一部精致的烹饪教科书,没有梳理烹饪大师、美食名家、菜系流派、地域特色,也不旨在展现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烹饪过程。片子总导演陈晓卿说: 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要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事实上,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国家认同的构建,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此片对于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是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四个维度的互动实现的。

民族性格认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