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

浅谈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

编辑:

2013-12-10

  汉语诗性特征中的画意性与其形象性是有密切关系的。画意性指,诗性语言虽然也仅仅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人物的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象和联系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生动的画面。但这种理解仍然是画意的浅层理解,而画意性的最深层理解则是指在形象和画面背后表达的深远意境。可见,只有形象语言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后才能产生画意性。而汉语意合特征的顺序性恰恰说的就是“汉语不象西方语言那样为每个句子建造一个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而是以流动的短语形成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如《红楼梦》写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着话,“只听一路靴子响,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从逻辑上讲,刘姥姥忽听靴子声响,有个男人进来。她最关心的是“少年”,然后才看清楚他的服饰、身段、面目,可见汉语句子的流块建构确实具有一种心理时间的逻辑天籁。可见,汉语以时间流来按排语序为形象语言最大限度地追求画意性表达深远的意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汉人的思维习惯[J],语文导报,1987,(6)。

  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A],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高宣扬,李克尔的解释学[M],中国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

  范军,略论我国先秦时期的形象思维[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4)。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浅谈汉语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与意合特征的契合性”,更多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

标签:汉语言文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