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近现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编辑:sx_wangha

2013-12-17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近现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当1889年亚洲第一部宪法在日本颁布,人们希望日本能带头走一条民主之路。当“兴亚”呼声起于日本,东方一些国家渴望“亚洲一体”。然而,众所周知,近代日本的“兴亚”以“侵亚”告终。同样,西方的“民主制度”至今也没能真正在日本扎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近70年,日本仍在“自立”与“附庸”之间徘徊。战败,使日本从“亚洲盟主”的高位跌落下来;崛起,使日本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冷战结束后的20年间,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其躁动与不安,不仅给周边带来恐惧,也考验着处于十字路口的大和民族的理性与智商。

社会变革:从“明治维新”到“平成维新”

从“明治维新”开始,历经“昭和维新”,再到“平成维新”,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人们常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究其原因,正是由其社会发展的改良性质所决定的。近代日本“文明开化”的旗手是那些“尊王攘夷”者,而那些侵略亚洲的急先锋不是“欧美派”,恰恰是“亚洲派”。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但是,近代日本国家的真正权力核心却是藩阀、财阀与军阀。政党政治想取代藩阀政治,军阀想取代财阀。“昭和维新”就是中下级青年将校替中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请命,以表达对大财阀、大军阀以及贪官污吏的不满。“满洲国”就是他们的试验场、他们企图在国外建立“理想国”。这里培养出一大批“新官僚”,为战后日本重建准备了队伍,岸信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们却忘了这是在侵害别国的主权。北一辉理想中的“革命大帝国”日本,到头来只能变成了侵略的大日本帝国。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明治政府的“民主政治”有名无实,政府成立18年后的1885年,日本“内阁制”才得以建立,而当“帝国议会”于1890成立时,《大日本帝国宪法》已经颁布一年了。尽管如此,日本还是在近代化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实,中国洋务运动的效果一点不比日本差,1886年“长崎事件”发生时大清朝就已显现出高于日本的实力。但其后仅10年光景,中日力量对比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日本不但严格贯彻“和魂洋才”,甚至有政策精英鼓吹“洋魂洋才”。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

中日双方力量消长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上。“中体西用”甚至在今天都没有过时,但在日本,19世纪80年代末期,“汉魂”与“汉才”一样受到质疑,“东洋史学”的建立,就是日本人“中国观”第三次变迁的先兆。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蔑视中国的心态正式确立起来。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鹿明馆文化”就是其中一例。19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日本将吃牛肉、跳交际舞视为近代化的标志,当时的文化部长森有礼甚至异想天开地想给日本人换血,鼓动用与西方人通婚的办法来改变大和民族的落后基因。

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保守派”与“民族派”的诉求在19世纪末西化派对外扩张的进程中成为社会与民意基础,其后的“大正民主运动”使之受到一定制约。但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的国际战略环境以及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短暂的政党政治高潮结束,取而代之的便是军部影响的不断扩大。军部上层的对外扩张以及中下级军官对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使日本的权力结构发生倾斜并失去平衡。在国家社会主义者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的影响下,青年将校们频频发动军事政变,以此逼迫政府实施社会改革。他们在积极向亚洲扩张势力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战败后,日本在盟军司令部的监督下实施了近代以来的第二次“民主化”改革,并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即所谓的“和平宪法”。这次改革虽然也保留了旧官僚机构,但较之近代,来的更彻底:天皇由“神”变成“人”,军队发动战争的权力被剥夺。战后日本走出了一条重经济、轻武装的“和平主义”道路。作为战后日本的主流路线,“吉田路线”除了在初期受到鸠山一郎内阁挑战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规定着战后日本的政治体系框架。吉田路线严格地限制日本发展武装,但其前提是“亲美反共”。“追随美国”并成为美国附庸,是这条路线的基本战略选择。也正是这条路线,使日本在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大和民族在战后废墟上站立起来。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