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浅谈中山国灵寿城人口问题

编辑:

2013-11-13

三、 灵寿城人口管理

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为了使城市人口生活在一个正常而有序的环境里,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

城市居民管理是在城市居民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的。《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国都的规划:“五家为轨,伍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管子·小匡》中的记载与之大体相同。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城居民组织系统大致分为轨、里、连、乡四级。这其中“里”和“乡”的地位十分重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中,晏婴告诉齐景公:“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墨子·明鬼》中说:“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 ;“内者宗族,外者乡里”;“取亲于乡里。”《吕氏春秋·安死》曰:“皆乡里之所釜鬲者而逐之。”以上诸篇中每言及城市居民组织,多称 “乡”、“里”,或将二者连称。乡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居民组织的基准单位,而里则是乡辖下的区域单位和城市居民的聚居单

位[12]。

《战国策·中山策》中提到,中山国的士居住在“穷闾隘巷”,此“闾”即“里”也。《周礼·地官·大司徒》载:“闾、里皆二十五家。乡谓之闾,遂谓之里。”可见“闾”是和“里”一样的单位,只是称呼不同,在城市中称“闾”,在乡村中称“里”。有时“闾”、“里”也并不严格区分,《战国策·齐策》有“乃使人听于闾里”之言,诸子中“闾里”连称也颇常见。由此可知,中山国城市中也有“闾里”这一居民组织。

那中山国是如何在“闾里”这一居民组织基础上实施具体的人口管理呢?根据文献记载可窥其一二。《周礼·地官·闾胥》载: “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闾胥掌管本闾有关征收赋税、徭役的命令。《周礼·地官·里宰》载: “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里宰掌管清查本里人数,以及六畜、兵器数,执行有关政令。城邑中闾里的执掌人物为“闾胥”和“里宰”,他们的职责明确,就是对闾里实行严格的管理。“里域不可以横通,闾■不可以毋阖”[13],里周围用围墙封闭起来,且里中只设一条直通的道路,在道路的一端或两端设置里门,并派人把守,以便控制里中居民。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对城市居民采取的这一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一直延续了千余年,直到宋代方废弃[14]。“闾里”组织通行于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城邑中,所以,《管子》中所讲到的有关闾里的管理制度,在战国时代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藉此了解中山国灵寿城内的居民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战国中山国灵寿都城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根据城乡人口比例推测,其规模的上限应该在10万人左右;主要由贵族官僚、军队和平民组成;城内有“闾里”居民组织的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实行严密的管理。

[1] 曹迎春:《战国中山人口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马世之:《略论楚郑都城市人口问题》,《江汉论坛》1988年1期。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4页。

蒋刚:《东周时期主要列国都城人口问题研究》,《文物春秋》2002年6期。

吴甲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徐扬杰:《汉代的农业生产水平问题浅探》,《史学月刊》1982年3期。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0] 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册。

[11] 宋仁桃:《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史学月刊》2006年5期。

[12][14] 于云瀚:《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居民组织及其管理》,《安徽史学》2004年4期。

[13] 《管子·八观》。

总结:人口问题论文:浅谈中山国灵寿城人口问题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相关推荐:

人口问题论文: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启示

人口问题论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解决人口问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