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党建行政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编辑:sx_wangha

2013-12-16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接触网络人数最多、运用网络程度较高的群体,网络活动是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成为思想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网络的兴起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既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导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方式,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网络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看成是一种载体、工具或手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网络丰富和完善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构建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机制、队伍等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一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工具或载体,第二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环境。这两种观点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视角,但也同时内在关联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上,作为教育环境的网络是作为教育工具的网络的推广应用达到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又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因此,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网络作为教育环境来对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也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2.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特别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在数字空间的延伸。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虚拟性和现实性是网络兼有的双重特点,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体系。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现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和根源,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网络使用者的心态。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要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解决途径。但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社会的原封不动的复制,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无视网络民意存在,就会闭目塞听;但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必须把握好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处理好网络虚拟和网络现实的关系,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加强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构筑网上网下全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时,要依据网络环境新特点,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点。网络环境与其他教育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社会的人、事、物和诸多社会现象经过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呈现出虚拟主体和虚拟实践的特性。网络主体身份的匿名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开放性,目前网络立法、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使得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民视野,对人的发展造成了利弊共生的处境。这有可能使大学生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从而被引入歧途。面对这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增强作为主体的人对环境的自主支配意识和支配能力。一是要适应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转换观念,适应环境新变化。二是要基于兴利除弊的视角,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三是要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教育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但要增强他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引导他们提高正确、自主分辨和选择网络信息以及自主支配和控制虚拟情境的能力,有效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的侵蚀。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