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2013-01-08

 【编者按】:汉语论文栏目包括现代汉语研究述评,对比研究,语言文化社会,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书评,国外汉语。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汉语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汉语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究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作

【提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中西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毛泽东政治权威这一敏感且重要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因此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对于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毛泽东,进而树立领导者权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政治权威;思考;启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

"苍天在上,毛主席在纪念堂。"

前一句描述的是毛泽东生前人们的心情,是欣喜,是兴奋;后一句描述的是毛泽东死后人们的心情,是无奈,是无助;前一句描述的是人们发现了自己的领路人、大救星,即毛泽东的出现填补了当时中国权威的空白;后一句描述的是人们失去了自己的领路人、大救星,即毛泽东的逝世造成了当时中国权威的空白。

"谁反对毛主席,谁就反对党中央!"

"毛主席走了,中国将向何处去?"

前一句表现出人们对毛泽东生前政治权威的忠心和崇拜,后一句表现出人们对毛泽东死后中国发展的担心和忧虑;前一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盲目心态,后一句多多少少地反映出人们的理智心态。

再联系近些年来中国不断掀起的"毛泽东热"这一社会现象,就不难想见毛泽东及其权威的魅力。而正是毛泽东及其权威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世界。世界上的许多政治学者、政治要员,甚至是普通百姓(特别是青年人)都对毛泽东的政治权威充满兴趣。大家都难以置信一个农民出身的师范生竟然发动起几亿中国劳动群众造反、革命,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毛泽东传奇式的个人经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以及他那极富感染力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毛泽东的政治权威"这个课题,在中国是十分敏感的、极其慎重的。而在国外却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而且发表了许多见解深刻、切合实际且影响广泛的论著。本人正是出于对毛泽东政治权威的特殊兴趣,以及对毛泽东个人及其思想崇敬的心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审慎地谈论一下个人的一点思考,敬请学界前辈和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 认识毛泽东政治权威的理论视野

认识毛泽东政治权威的理论视野,我们先从搞清楚什么是权威、什么是政治权威开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①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信。②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政治权威"的专门词条,但政治领域的权威现象,一般称为政治权威,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拿权威的第二种解释来分析毛泽东的政治权威,是既适用又不完全。因为毛泽东当然是政治领域最有地位的人物。但毛泽东所涉猎的范围又何止是政治,还有文化、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甚至包括经济探索。正如邓小平所讲的那样,"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毛泽东在许多领域都堪称是权威。对于权威的第一种解释,毛泽东同样是适用的。因为他和他的思想不仅被人们信仰,甚至是崇拜,而且是自觉地被服从,甚至是盲从。从1935年算起,他领导中国革命长达41年之久;从1949年算起,他执掌国家政权、领导经济建设长达27年之久。这就足以说明毛泽东的力量之大,威望之高。

但是上述这些对于说明毛泽东政治权威这一长期的、复杂的政治社会现象,显然是不够的。中外近现代的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普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特别是他的晚年,不论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面来说,都根本地改变了中国,进而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那么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中西交流、中西合璧,甚至是中西融合也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的诸如"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等的著述问世,并逐渐译入中国。这就大大扩展了国人的思维,也丰富了国人对毛泽东的认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中国学者从西方的观念、思维模式引出对中国现象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人们研究权威,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借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权威类型划分的理论。当然不少人也借鉴了恩格斯的《论权威》。这里我们也借用这样的一项研究成果,来作为下一步分析论证的一个理论依据。那就是中国学者张江河博士对西方的权威一词的考察及其结论。张博士通过考察认为,英语中的权威一词是Authority,"其含义原指某些事物(如诗歌、雕塑、法律)的创始人,特别是一个家庭或? 桓龀鞘械拇词既恕?quot;"这种含义后来被引申到最初由贵族长老组成、后来又包括平民在内的有经验的官员所组成的议院。""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此种意义上的权威又被逐渐地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政治和法律在内的各种人类的活动中,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和信念等等。由此而来,权威在实际中就体现在各类人物身上,例如立法者、法官、官员、父母、教师、专家、知识分子、牧师、预言家等等。这些人都被认为具有某种权威,各自在某些问题上的言行享有合法的权威性。"这与我们现在普遍承认的,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国家和军队的最主要的缔造者,相应毛泽东具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是相同或相似的。这种理解的根据在于,地理意义上的中西方都接受同一客观规律或者同一有生命力的传统的支配,而这一规律或传统,不论是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及其理论)还是西方人的理解(及其理论)都在发生作用。就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敬畏"天",而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西方有些国家称"君主"一样。根据考察,张博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权威,西方有两种认识方法:一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权威'一词,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在《论权威》中,用不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并存在着权威的现象,大海中的航行、生产中的合作、社会组织的活动,无一不需要权威,无一不存在着权威。此种权威的理解,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就是不管人的主观上承认不承认,而客观上都有某种支配力量的存在。二是在特殊意义上,即人们按其需要来认识权威,这即是某些人由于其在一定时空的某些领域,具有实现人们某种利益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从而使人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如权威著作、权威专家、科技权威、医学权威、政治权威等。这种认识,是以权威者具有超过普通人的特殊能力为基础的。"而后一种认识,也正是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超凡魅力型权威"。那么把上述两种认识方法结合起来分析毛泽东的政治权威,就不难理解了。马克思曾高度赞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联系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个腐败屈辱、割据混战的动荡年代,可以肯定,正是应那时人们对"重整旧河山"的民族英雄的呼唤,历史才孕育并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位使中国实现了最空前的统一、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时代巨? 恕T谌嗣袼??鹑戎?保??蠖?峥粘鍪溃辉诠?椅D选⒏锩?<敝?保??蠖?ν炜窭健U庋?娜嗣挥腥ㄍ?穑空庋?娜瞬桓糜腥ㄍ?穑棵?蠖??稳ㄍ?母?驼庋?钌畹卦?诹酥泄?⒅谢?褡濉⒅泄?嗣窈椭泄?膊?车耐寥览铮?抢?费≡竦氖被?徒谄??敲?蠖?亩允纸焦嗟乃?褪┫碌姆剩?排嘤?龆??兰椭泄?娜ㄍ?-毛泽东。

下面我们打算从三条线索来进一步分析毛泽东政治权威的特点。

第一条线索是思想与权力。毛泽东的政治权威,同样是与权力密切联系的。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对权力的执掌和运用,才最终形成毛泽东的政治权威。但毛泽东在早期党内斗争中也是几起几落,其权力几度被剥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是什么最终促成毛泽东的政治权威的确立?毛泽东在晚年被人们奉为"神",但最后逐渐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不满,其权力也受到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他逝世后的最初几年里,社会中曾经掀起一股"非毛化"思潮,导致毛泽东从神坛上走下来。这些又该如何理解?对于后一个问题,中央党校的金春明教授认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仅同毛泽东晚年的个人思想意识、革命急性病有关系,"更主要的是同他在理论上的重要错误分不开的"。这就说明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正确与否对于毛泽东执掌和运用权力具有极端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极端的重要意义。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久经政治沙场的斗士,更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思想家。

第二条线索是个人与集体。毛泽东的政治权威,从单纯意义上说是毛泽东个人的政治权威。但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又往往是个人权威与集体权威的混合形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在最广大人民的心目中,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心目中,毛泽东早已是党的化身,民族的灵魂,毛泽东指引的方向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权力过分集中,毛泽东凌驾于党之上,却又以党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样一种现实混杂的政治体制,使得人们无法分辩也没有必要去分辩二者的不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毛泽东的政治权威既得益于领导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又时时面临其潜在或现实的威胁与挑战。把毛泽东的政治斗争归结为是为了他个人的权力欲望是不确切的,但在为人民掌权的前提下,如何掌好权、用好权,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存在分歧也是显然的,特别是在毛泽东的晚年。这种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制约了毛泽东政治权威的良性发展。

第三条线索是领袖与群众。毛泽东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正是他领导下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对人民的感情、对人民力量的倚重、对人民未来福址的设计,以及人民对毛泽东的感情、人民对毛泽东思想正确性的确信、对毛泽东设计的理想社会模式的信念,是毛泽东政治权威社会基础的基本内容。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既是互动的,又是有导向性的。虽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从具体的时期或环节上,领袖的作用往往是主导的,特别是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更是如此。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领袖对人民的相信和人民本身对领袖思想的认知。领袖对人民的相信,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总结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赖群众。但在很多时候,他又忽视民主,过分地强调集中,进而包办人民的一切。实际上又滑向怀疑人民能力的一边。这就是毛泽东自己讲的"自信又不自信"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心态,正如特里尔所言,"他(指毛泽东)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中国人民2000年之久的教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而人民对于领袖思想的认知,实事求是地说是十分有限的,即便是毛泽东的思想著作十分的通俗易懂。因为人民整体上的素质是不高的,参差不齐的,加上领袖与人民中间的各级干部在传达领袖思想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实际的情形更是如此。在"个人崇拜"盛行和大搞"禁区"的情况下,人民更容易滑向盲从一边。而人民的盲从经过中间存在弊病的环节汇报到领袖那里,又往往给领袖造成错觉和假象,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确切的东西,当成正确的、确切的东西确定下来,坚持下去。正所谓"谬种流传",恶性循环,直至悲剧的发生。而这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

二、 考察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变化特征

关于这个命题,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毛泽东政治权威确实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比如邓小平就认为,"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这种对历史事件"宜粗不宜细"的划分较为简单,表现为从时间上大致划定一个界限,从性质上区分一下正确与错误。而且这种划分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主流倾向。但是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对毛泽东的思想、权威进行追踪式的考察,也不是没有人做。比如许全兴教授著的《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和弗里德里克·泰韦斯著的《毛泽东权威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特别是后者,对于"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变化特征"还做了比较深入且深刻的考察和分析。问题在于是依据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按照一条什么线索来考察和分析。这里我们将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结合思想与权力、个人与集体、领袖与群众等因素,从分析重大事件入手,对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做一次全程性考察和分析的尝试。

1、1920年-1921年。毛泽东参加建党活动,并出席了中共"一大"。这一事件,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带来了新的希望,是中国革命的崭新起点。对于毛泽东而言,这为他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政治基础。他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他以后与对手竞争的一个重要政治资本。

2、1922年-1927年。毛泽东分别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出席了中共"三大",出任中央局秘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党内仅次于陈独秀的人物,还出席了"八七"会议。这期间毛泽东在工人中间,特别是在农民中间已经有了一定威信,并且结识了刘少奇。他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在党的领导人中间,第一个认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一个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值得信赖的天然同盟,第一个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即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成功发动了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

3、1928年-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挫败了国民党三次"围剿"斗争。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来指导革命斗争。同时,他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不仅进行了建立其政治权威的初次尝试,而且与朱德、彭德怀结缘并展开了包含曲折的合作。毛泽东代表党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领导革命斗争,从原先的"毛委员",到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实际上成了其对手挖苦的"山大王"。这时的他不仅拥有权力,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山沟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具体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加上同僚的支持、群众的拥护,而党中央又远在上海对苏区无暇顾及,毛泽东自然是中央苏区的权威人物。但不久朱毛发生了分歧,集中体现在是枪指挥党,还是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问题上。在朱德部下陈毅的主持下,对朱毛"各打五十大板"。但这样的处理结果,却引起了不小的混乱,进而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挫折。这时身为中央高级领导人的周恩来发来了"九月指示信",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顺势进一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并重新掌握了权力。但这件事的最终处理也为日后中央粗暴干涉苏区内部事务、整毛泽东开创了先例。毛泽东成功领导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却意外的被解职,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