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文学论文之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

编辑:

2016-05-24

三、明清时的援墨注儒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生产者成为社会上活跃的经济主体,经济上的自足引发了精神上的自觉,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和学说来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墨子提倡的平民意识等一系列主张正是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墨子》的重新振兴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基础,是《墨子》再度复兴的重要条件。张翰在他的《松窗梦语》中,描述当时商贾贩夫,“同欲而共趋之,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追逐锚株之利至富的情状:财利之于人,甚矣哉……虽敝精劳形,日夜驰鹜,犹自以为不足也”[15]。大量书籍被印刷和出售,客观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墨子》一书也是其中的一种。据郑杰文考证,自正统年间《道藏》之《墨子》由张宇初编纂以来到崇祯时金堡、范方等评点《墨子》,在276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墨子》刊、校、注、研究等著作共计28种。由于明人刊刻的序跋、评点较多,所以刊刻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墨子》研究的拓展与深入[16]。明万历进士第一名、著名思想家、文献考据学家焦竑在《墨家小序》中认为:“墨氏见天下无非为我者,故不自爱而兼爱也,此与圣人之道兼济何异?故贾谊、韩愈往往以孔墨并名。然见俭之利而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殊不亲,此其弊也。”[17]焦竑有专门讨论义利关系的文章写道:“自世狠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一厚农一足国,桑大夫盖师其余意而行之,未可以人废也。藉第令画饼癖饥可济于实用,则贤良文学之谈为甚美,庸柜而必区区于此哉。”[18]对于义利问题,焦竑否定了墨家公利大于私利的主张,赞扬儒家义利并重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思想。对儒家经典《易》将义利并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举了桑弘羊义利并重,辅佐武帝厚农足国的例子。指出施行墨家主张的后果是“取贫民则公利薄,而民去其业”。

对于《墨子》中的主张,宋濂持批驳的态度,“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孔子亦曰:奢则不逊,俭则固。然则俭者,固孔子之所弃乎?或曰,如子言,则翟在所取,而孟子辞而辟之,何哉?曰:为有二本故也。”[19]他认为孟子之所以弃墨是因为儒家中已有“二本故也”。相对于宋濂,陆稳的取舍恰相反。明嘉靖三十二年唐尧臣刻本,陆稳叙述了自己认识《墨子》的历程。他认为墨子“非圣人类也”、认为贾生“特言之过耳”,对韩愈谓其道与圣人相为用甚“疑焉”。他认为墨子之道“果异于自私自利之徒”,并认为墨子“其言足以鼓动天下之人尊而信之”,孔孟并称,“宜也”。他批评孟子,出于孔墨之后,“孤取天下之所尊信者辟而绝之,得无防其流欤?”[20]这与李贽反对传统思想,对《墨子》加以赞扬不谋而合。

相比陆稳,李贽与胡应麟的评说有点激烈。李贽认为墨子的救世主张是对的。“明言节葬,非薄其亲而弃之沟壑以与狐狸食也,何诬人,强人入罪为?儒者好入人罪,自孟氏已然矣”[21]。对于孟子辟墨给予讽刺抨击。胡应麟则认为墨家异于儒家,是因为要争一席之地,标立意,立心说。他认为《墨子》“盖其意欲与吾儒角立并驱,以上接二帝三皇之统,故肆言以震撼一世,而冀其徒。又苦行以先之,聚徒以倡之,驯至儒墨之称杂然并立与衰周之世”[22]。汪中表达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反儒色彩。他认为墨子所倡学说与禹相同,并非“墨子背周而从夏”,并认为“墨子之诬孔子,犹孟子之诬墨子也,归于’不相为谋‘而已矣。”并对墨家“述尧舜,陈仁义,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长勤,百世之下,如见其心焉。”[23]给予了极高的赞赏。针对此种“不伦不类”,翁方纲讽刺攻击道:“有生员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之言’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又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24]。散文家兼词人的张惠言则认为墨子影响系“炒作”之功,“天下之人,唯惑其兼爱之说,虽他说悖于常理,不安于心者,皆从而则之,不以为疑。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25]。

此外毕沅在《墨子叙》中亦曰:“世之讥墨子,以其节丧、非儒说。墨者既以节丧为夏法,特非洲制,儒者弗用之。非儒,则由墨氏弟子尊其师之过。其称孔子讳及诸毁词,是非翟之言也。”对墨家的非儒说进行批评,并嘲讽“案他篇亦称孔子,亦称仲尼,又以为孔子之言亦当而不可易,是翟未尝非孔”[26]。这也是后世学者批判毕沅《墨子叙》的理由,即好以儒言附会。毕沅说与孙星衍不谋而合,孙在《墨子后序》中也表达了孔墨同出,且墨高于孔的思想,并对司马迁、班固等人对墨子的理解给予批正[27]。对于司马迁与班固“皆不知《墨子》之所出”,只有淮南王知之,“’墨子学儒者之业,习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识过于迁、固。墨子有节用,节用,禹之教也。”[28]对于孟子批评墨子予以反击,评说还算中允。虽此四人为弘扬墨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毕竟是辞章之儒,他们的对儒墨关系的理解也流于表面,至多只能表达对墨子的敬意。

综上所述,由于乾嘉学人固守儒家的正统思想,很难跳出援墨注儒的藩篱。被认为阐释《墨子》比较大胆的汪中亦是如此。他只是把墨子作为一个解释经书,证明事例的工具,校注《墨子》时往往使用经书的路数来穿凿附会,如此以来难免错漏较多。这在清代学人的著作中多有评述,此不赘述。汪中虽然让沉寂的墨子及《墨子》暂时受到了重视,但孔墨在汪心中地位高低不言而喻。汪中虽给予墨子极高赞赏但亦未跳出援墨注儒的窠臼,更遑论张惠言等人了。清军入关后,虽然仍是孔儒独尊,但由于士人远离政治与民族意识的讨论,文人们主观上远离政治,他们著书立说,渐渐走上了循经求义的路子。不仅如此,晚清孔孟之学受到公开批判后,为了从传统学术中发掘救国良策,一些学者结合西方近代研究方法,对《墨子》中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思想学说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29-30],此种背景下《墨子》研究的发挥经义亦成为《墨学》研究史上一大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光辉。《墨子》成书年代及著者考证综述[J]. 殷都学刊, 2006

[2] 豪舍尔。 序[C] // 伯林。 反潮流: 观念史论文集。 冯克利,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3] 熊铁基。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兼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J]. 文史哲, 1981

[4] 司马迁。 [论文格式] // 司马迁。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5] 蒙文通。 儒学五论[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赵蕤。 长短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 程颐。 宋程子遗书[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8] 欧阳修。 墨家小序[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9] 黄震。 墨子说[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10] 马端临。 墨家考[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11] 朱熹。 墨子[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12] 高似孙。 子略[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3] 王令。 书墨后[C] // 王令。 广陵先生文集: 第3 册。 刻本。 刘承干, 辑。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14] 栾调甫。 二十年来之墨学[C] // 栾调甫。 墨子研究论文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15] 张翰。 松窗梦语[M]. 萧国亮, 点校。 上海: 上海书店, 1994

[16] 郑杰文。 中国墨学通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7] 焦竑。 墨家小序[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18] 焦竑。 书盐铁论后[C] // 焦竑。 澹园集。 李剑雄,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19] 宋濂。 诸子辨[M]. 顾颉刚, 点校。 上海: 朴社, 1926

[20] 陆稳。 新刊墨子序[C] // 严灵峰。 无求备斋墨子集成。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5

[21] 李贽。 墨子批选[C] // 陈梦雷, 杨家骆。 古今图书集成: 第176 册[M]. 台北: 鼎文书局, 1977

[22]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3] 汪中。 墨子序、墨子后序[C] // 孙诒让。 墨子闲诂。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4] 翁方纲。 书墨子[C] // 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43辑。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66

[25] 张惠言。 书墨子经说解后[C] // 孙诒让。 墨子闲诂。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26] 毕沅。 墨子叙[C] // 任继愈。 墨子大全: 第11 册。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27] 孙星衍。 墨子后序[C] // 任继愈。 墨子大全: 第11册。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28]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 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29] 章太炎。 诸子学略说[C] // 章太炎。 章太炎政论选集: 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30] 张纯一。 墨子分科[C] // 任继愈。 墨子大全: 第11 册。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这篇关于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性观念的内涵  

电子期刊中动态元素设计创新研究  

标签:文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