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陶侃作品及其思想探微

2012-12-27

陶侃从军41年,历经百战,屡建奇功。可以说权重一时,位极人臣,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生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爱护百姓,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他死后,尚书梅陶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晋书·陶侃传》)将他与曹操、诸葛亮相比并,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

史书记载,咸和五年陶侃夺得江州,控制了长江的中上游。此时的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是屈指可数的。如果说陶侃存有窥窬之心的话,大可凭借着自己势力,推翻东晋王朝。但是,他并没有举兵,而是时时刻刻表现出对朝廷的忠心。通过陶侃的举动,可以表明他的忠诚;从他的《逊位表》中,也同样可以体会到他的耿耿忠心。

第一次上表退让是在收复襄阳之后,陶侃被任用为大将军,而他却坚持推辞不受,他上表说:臣非贪荣于畴昔,而虚让于今日。事有合于时宜,臣岂敢与陛下有违;理有益于圣世,臣岂与朝延作异。臣常欲除诸浮长之事,遣诸虚假之用,非独臣身而已。若臣杖国威灵,枭雄斩勒,则又何以加!”(《晋书·陶侃传》)

虽然最终晋廷还是坚持给他这些特权,但是从他的这篇言辞真切,并无矫揉造作之感的《让拜大将军表》中可以想见陶侃谦虚退让的真诚。

另外一次,是在咸和九年,他再次上表逊位。表文曰:

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圣朝历世殊恩、陛下睿鉴,宠灵弥泰。有始必终,自古而然。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陛下春秋尚富,余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忾兼怀,不能已已。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丹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此方之任,内外之要,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晋书·陶侃传》)

从这两篇表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陶侃的那份尽心于国,老而弥笃之情。面对权利,他没有王敦、苏峻的野心,有的只是鞠躬尽瘁的忠心。如果只因《晋书》中记载了“折翼之梦”,便认定了陶侃有窥窬之心,那么因一梦而评定陶侃有不臣之心,恐怕失之偏颇。建功立业是陶侃的理想,功遂便辞归是他的愿望,当他位极人臣之时,他却放弃了权势的诱惑,选择了告老归乡,所以说陶侃是超然于权势,是一代之纯臣,毫不为过。

三、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

作为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他的诗歌成就的确比曾祖父要大得多,但是,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在陶渊明的心目中,曾祖父陶侃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思想境界是难以企及的。陶侃面对荣禄权势而选择了功成身退,如果说陶侃是超然于权势的话,那么陶渊明不愿“久在樊笼里”,而是选择了“返自然”的道路,可以说他是超然于自然,超然于俗物的。“我们不难看出,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而拼命与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所以谚语云:‘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追求躲避它的人。’这只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的缘故。”所以,面对利益荣禄,陶侃和陶渊明都是淡泊明志之士,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为物欲所诱惑的精神,让他们赢得了更多人的崇敬和美好的名声。

陶渊明把陶侃当作自己的崇拜的对象,不仅歌颂陶侃的功德,而且还时时警戒自己向曾祖父学习。从陶潜的诗歌中便能体会到他对陶侃精神的传承。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两首诗歌涉及到了曾祖父陶侃,即《命子诗》和《杂诗》。

《命子诗》表达了对其先祖的崇仰之情,其中有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惑。孰谓斯心,而可近得。”陶侃的名声开始是显扬于长沙,随后又在长沙致力于恢复生产,长沙留下了他卓越的功绩。面对盛名、面对荣誉,陶侃选择了另一条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的道路,那便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陶侃临宠不生贰心,不变忠心。如《晋书·陶侃传》赞云:“戮力天朝,非忘忠肃。”陶渊明对曾祖父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赞美了陶侃的丰功伟业,歌颂了他临宠不惊的淡泊心态,表现出了他对朝廷的忠心。这些优秀的品德都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在他的内心中,是渴望着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猛志逸四海,骞融思远翥”体现了他火热的情怀和宏大的抱负。虽然后来因为种种的原因未能实现,但是这份壮志雄心却仍然留存在他的灵魂之中。

陶渊明《杂诗》第五首中有这样两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里的“古人”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古代的先贤珍惜时光,时时不忘发愤图强,警戒自己要珍惜寸阴,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曾祖父的怀念及赞美。作为一名武将,陶侃却非常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常常对别人说:“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这些谆谆教导,身为曾孙的陶渊明必定是牢记在心,不敢忘怀。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若没有曾祖父陶侃的影响,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精品学习网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