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档案收集工作理念探索

2013-01-15

 【编者按】:档案学就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精品学习网档案学栏目为您提供档案学范文参考,以及档案学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档案收集工作理念探索

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点,为档案工作提供实际的管理对象,是档案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措施,对于整个档案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档案工作的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档案信息需求为牵引,更新档案收集工作理念,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全面建设,我国已初步构建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但在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与档案信息需求渐趋多元、档案意识逐渐增强所引发的档案信息需求相比较,现有的馆藏档案资源存在着馆藏档案种类单一、馆藏档案内容单调等诸多不足,集中体现为反映社会活动宏观方面的档案多,反映微观方面的档案少;反映社会活动骨架式结构的档案多,反映有血有肉精彩描述的档案少;反映社会活动中集体方面的档案多,反映个人方面的档案少。

二、档案记忆观的形成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原因的核心,在于历史观的认识偏差。所谓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形成了社会记忆即官方记忆的文化传统,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史观以阶级斗争史观、王朝体系史观为主导,历史研究也以“政治史”为主轴,以帝王将相为当然主角,显示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使人感觉历史就是“过去”的代名词,导致了我国社会记忆体系的核心主要是一个宏观的记忆、一个当权者的记忆,在此理念下,受制于“国家-→政权-→重要人物-→宏观历史阐述-→资政”这一狭隘的档案观与档案工作模式,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未能进入档案工作者的视野。

我们的社会记忆不应只是当权者的记忆,应该是立体和全面的,只有完整的社会记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史观正在发生转变,就某种意义而言,改革开放 30年所走过的路其实就是正视历史的路,就是重构我们集体记忆的路,就是让大家可以拥有自己的记忆的路。换言之,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审视社会发展,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历史的新历史观正逐渐为社会所广泛认同:社会记忆应该是立体和全面的,只有把历史按它原本的样子保存下来,为后代保存历史,后代才能从历史中学习,不重蹈覆辙。“历史就在身边”,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观点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具有时代特点的档案记忆观正在形成,诚如库克先生所言:“档案存在的合法性和公众对档案的认可已从一种司法——行政的有机联系转变为文化——社会的有机联系,社会记忆的定义不再仅局限于强大文件形成者留下来的‘记录残余’”;“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的档案概念变化”;“这表明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发生了另一根本变化——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到一种全社会的理论。”①档案应该记载“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喜好、需求的全新的文献材料世界”, 档案馆藏要反映“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地”②的理念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档案记忆观是20世纪末兴起的档案学新观点,其核心内涵是: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的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连接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含有“集体记忆的关键”,档案馆是“记忆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并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源感、认同感、身份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档案记忆观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透视档案和档案管理现象,获得了对档案的社会功能、档案保护的历史意义等一些新的认识。”③类似的思想转变为档案收集工作理念的更新、档案收集工作范畴的拓展提供了时代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