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

2013-04-10

这条见于《史记》记载的长城,文字十分简略,不过《史记》在记载“堑洛”之后,接着就说“城重泉”。重泉城的故址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东距洛河仅3里,则所谓“堑洛”当在这条洛河的近旁。为什么称为“堑洛”?有的人就字义作了解释,说是铲削洛河岸边的山崖。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在洛河岸旁另外建筑过城墙。近年不佞在蒲城县东洛河右岸发现一段长城遗迹,其长虽仅有324米,遗址中的残砖瓦已足以证明这是秦国的旧建筑5。这条长城遗迹隔着洛河,对面就是大荔县的长城村。长城村不仅以长城为名,其地就有一条长城。这条长城为魏西长城。这里的魏西长城其实就是由秦堑烙长城改筑的6。

这条秦长城既以“堑洛”为名,自与洛河密切相关。洛河源远流长,秦国“堑洛”不会和洛河一样的长远。春秋战国之际,秦晋以至于秦魏在河西屡有争执,所争者虽有数处,但大致不出于今蒲城、白水、澄城、大荔诸县间,则“堑洛”的长城,亦当在这几县间的洛河附近。

二 “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国西长城

继秦国“堑洛”的长城而起的,当为魏国所建筑的长城。魏国有两条长城,其东长城在今河南省旧原武和旧阳武(今合并为原阳县)以及郑州诸市县间。其西长城则在今陕西省境内。《史记》所说的“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7和“(魏)筑长城,塞固阳”8,就是魏国的西长城。

这条魏西长城的起迄所在及其经过的地方,历来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其症结所在出就来自《史记》这两条记载。具体说来,是因为对上郡和固阳两地的解释有所不同。战国时期秦国曾建置过上郡,秦统一后,仍因用故名,迄至两汉,皆未尝有所改易。这个上郡的治所在今陕西省榆林县南。汉时有稒阳县,其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今其地仍设有固阳县。有的人就以为设在今榆林县南的秦上郡和设在今固阳县的稒阳县,为《史记》所说的和魏国西长城有关的上郡和固阳。这样魏国的西长城,在自郑滨洛之后,一直向北伸迁。经过现在的榆林县,达到现在的固阳县。魏国只是战国七雄中的一国,它的疆域是有限的,现在的榆林县和固阳县当时为赵国的土地,魏国怎能把它自己的长城建筑到赵国的土地去?《史记》所说的稒阳应即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9。魏国当时也置有上郡。魏国的上郡就在河西,不能远至今陕北,其治所也不能远在今榆林县10。

《史记·匈奴传》说:“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既与戎界边,可能为了有所防御而建筑长城。其实不然。《匈奴传》所说的应为战国初年事。至迟是在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和燕国相继筑长城以距匈奴之前。因为《匈奴传》下面接着说:“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这三国自应是秦、赵、燕,与魏国无涉。

为了说明魏“与戎界边”为战国初年事,不妨略一回顾秦魏两国所谓河西以北地区的往事。春秋时,秦国土地东北只到彭衙11。彭衙在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为梁国12,就是后来的少梁。少梁先属秦13,后为晋国所取去14。彭衙和少梁之北,乃是白狄的居地。及三冢分晋,魏国得河西地,文侯因之设上郡15。《史记·匈奴传》所谓“与戎界边”,当指此而言。

战国初期,秦、魏、赵都向白狄居地发展,秦、赵两国开拓所得似较魏国为多。《战国策》载苏秦说齐闵王时曾经提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16。所说的魏王自然指的是惠王。魏王谋秦要西围定阳(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而西围周定阳又在拨邯郸之后,则此时定阳已是赵国的土地,惠王取道定阳以谋秦,正是企图由定阳西南行,可以通过今黄龙山和子午岭之间洛河河谷的道路,向南进攻咸阳。

定阳既已为赵国的土地,为什么魏国攻秦反来要取道于赵国的境内?因为定阳以南就是今黄龙山区。山路崎岖难行,迄今犹未有较为易行的大道。当时舍定阳之外,殆别无他途。其后秦魏两国战于雕阴17。雕阴在今陕西省富县北,位于定阳之西。魏国出兵之途当仍取道于定阳。雕阴隔在定阳之西,属秦属赵不可具知,显然不是属于魏国,雕阴之战魏国是进攻者。至少雕阴之南已是秦国的疆土。秦国的上郡塞就筑在上郡之南。雕阴之战时,魏国的霸权已告衰落。魏惠王当不复作由此进攻咸阳的设想。然而仍攻秦国于雕阴,可能是借此以减弱秦国对于其西长城的压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