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讨论

2013-04-02

贡禹,西汉后期人。他提出“耕者不能半”,即西汉后期,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不到人口的一半,很多人弃本逐末,到城市里去作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去了。

你如果不信他的话,且看又一段材料,东汉前期大学者、政论家王符的话:

“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今洛阳浮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潜夫论?浮侈篇》。)

照王符的话计算,100人中98个居住城市,2个在农村。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决不会98%的人是城市居民,只有2%的人是住在农村。

但问题在如何理解他们的话。贡禹和王符的话,肯定都有夸大,王符的夸大更多。但他们的夸大须要有个“限”。他说话即使是“危言耸听”,目的也是要人相信。他们都是重农的,反对城市商业交换经济的发展的。一定是当时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已构成引人注目的严重社会问题。话虽“危言耸听”,仍能引人重视。如果当时城市浮末业者只是全部人口1%,游手的人口也只是1%,他说今察洛阳浮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又什于浮末,人们就不会重视了。

汉代5000万人口,他们居住的地区,大略可以说等于现在10亿人口居住的人口稠密的广大黄河、长江流域。5000万人口撒在10亿人住的地区,是会稀稀拉拉的。因此,我们可以想想,汉代的耕地多是靠近城区的。农民的居住地区是靠近城区的。这不是我乱说,有史料为基础,可以作证。有几条记载汉代农民“流亡”的材料,都是说离开“城郭”,而不是说离开农村。

1 《汉书?贾捐之传》:贾捐之对元帝说:“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2 《汉书?鲍宣传》:鲍宣说:“流民亡去城郭,盗贼并起。”

3 《汉书?翟方进传》:成帝对翟方进说:“向者郡国谷虽颇熟,百姓不足者尚众,前去城郭,未能尽还。”

按常规,农民流亡都是离开农村。为什么这里几位大臣和皇帝都是说:“离其城郭”、“亡去城郭”、“前去城郭”?是城郭,而不是农村?是不是可以说:在辽阔的汉代世界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城邑。围绕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邑,城里城外居住着一些城乡人民。这些星星点点的大小城邑之外,居民是越来越少的。

人口是围绕着城邑居住的,因此才出现农民流亡而说是“离其城郭”、“去其城郭”、“前去城郭”的话。

上面所举的“离其城郭”等三条材料,所说的都是“民从众”、“流民”、“百姓”,没有一条明白说是“农民”。因此,能不能说:这里民众、流民、百姓者是城邑居民,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虚伪游手,而不是农民?我看不能这样说。只要把自贾谊、晁错、董仲舒的凡是谈到流民问题的都是指农民联系起来,就可以明白。流亡的“民众”、“流民”、“百姓”,主要是城郊居民,其中主要是指农民,也包括城市中无业的虚伪游手、失业的小商小贩等在城里已混不下去的人口。我的理解,汉代的城邑居民,王符所说98%,不可能。贡禹所说“耕者不能半”,可以考虑。我估计:汉代城邑居民可能有40— 50%左右。城郭人口定是相当拥挤,熙熙攘攘,农村(特别离城市稍远一点的地区)就显得冷冷清清。这就给贡禹“耕者不能半”的印象。

大量城市非农业人口,需要粮食吃;农民需要农具、盐、日常手工艺品。商品交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商业、交换发展起来。

战国中期,孟子和以生活自给自足为标榜的神种学派许行师徒一群人辩论中,一步一步迫得许行学派不得不承认吃的、用的多是交换来的,不得不“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正像荀子所说,当时人民的生活是:“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荀子?王制篇》。)。这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对交换的依赖。

两汉时期,商品交换经济更发达。《史记?货殖列传》里所描绘的各大都市所罗列的各种商品,有的可以说是土特产,有的则是商品生产。就是土特产也通过交换成为商品。东汉赵岐去偃师作医,道经陈留,见“此境人皆以种蓝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他慨叹其“遗本念末”,遂作《蓝田赋》(《全后汉文》卷68《蓝田赋》序。)。这弥望的蓝田,都是商品生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