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研究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2013-04-02

1445-1464

1465-1484

1485-1504

1505-1524

1525-1544

1545-1564

1565-1584

1585-1604

1605-1624

1625-1644

沙尘次数

1

6

9

11

17

6

23

15

8

18

19

在季节的分布上,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主要集中于冬春时节,特别是农历正月到四月。据笔者初步统计,《明实录》中的沙尘天气记录在各月份的分布情况是:正月19次,二月36次,三月36次,四月20次,五月5次,六月0次,七月0次,八月1次,九月4次,十月3次,十一月3次,十二月6次。正月至四月共计111次,占总数133次的83.46%。这是因为沙尘天气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风,二是要有沙源。北京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每年冬、春是干燥多风的季节。根据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北京春季(3-5月)降水量为45-80mm,仅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夏季(6-8月)降水量在400-600mm之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秋季(9-11月)降水量在70-11mm之间,只占年降水量的14%,冬季(12-2月)降水量只有10mm左右,仅占年降水量的2%;北京春季的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6%,;1-12月的风速(米/秒)数值分别为2.4、2.7、3.0、3.3、2.8、2.2、1.7、1.6、1.8、2.1、2.2、2.5,冬、春时节风速明显增大。冬、春时节多风,而且风力较大,而此时气候却比较干燥,表土也比较疏松,地表尘土极易随风飘浮。在《明实录》等文献记录的133项沙尘天气记录中,有96次是明确伴随有风记载的,占72%强,可见明代北京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与大风天气的分布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二、明代北京沙尘天气加剧的原因

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很早以来就已经存在,并非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但是,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明代北京日益频繁地出现沙尘天气,固然有自然环境变化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在地面造成越来越多的沙源地。

明代气候趋于寒冷干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北京沙尘天气的加剧。根据对明代气象资料的研究,中国气候从14世纪开始逐渐转入寒冷期,15世纪以后气候加剧转寒[12]。从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北游录》中的物候记载,可以推断当时北京冬季的气温比现在约低摄氏2度,春季物候期平均比现在迟7天左右[13]。伴随着气候由暖转寒,北京进入较为干旱的阶段。北京气象台曾分析近500年来北京的旱涝变化趋势,就明代的情况而言,在从1484-1643年的160年间,只有1356-1580年的45年为多雨期,其余115年皆处于少雨期[14]。这一分析是根据全年降水情况做出的,如果只考虑冬春时节的降水情况,1356-1580年间出现干旱的次数也不少。笔者依据《明实录》和《明史·五行志》进行粗略统计,以每年农历五月至八月为雨季,九月至次年四月为干季,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北京共经历了220个干季,其中有74个干季出现过“冬不雨雪”、“冬旱”、“经春久旱”、“雨雪不降”、“雨泽愆期”、“河干”之类的记载(以每10个干季为一时间段的干旱记录次数见表二),明代北京冬春时节出现较严重旱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将220个干季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出现旱情记录的干季数目为33个,后一段出现旱情记录的干季数目为41个,明代中叶以后出现旱情的频率明显有所提高。干旱的气候加剧了地表的干燥和疏松程度,当然更容易形成沙尘天气。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