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观历史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

2013-04-02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汉书·地理志》在谈到河西时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看来终西汉之世,畜牧业还是河西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时就不同了,《资治通鉴》卷216说:“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陇右河西走廊是唐天宝年间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恐怕需要商榷;说比过去富裕,人烟稠密,农桑已成为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且较发达,应该是事实。如此历史巨变固然是唐前期在陇右河西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也是漫长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河西走廊的初步开发,应归功于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与之相应的是徙民实边和大力开展军垦民屯。全盛时这里有户六万余,一度相当繁荣。不过,两汉之际马援在这里“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①,充其量也还是农牧参半。而贾思勰竟不留余地说“马援以牧养发迹”②。“羌祸”一起,河西大受影响,人户下降到西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二。汉末战乱,河西同样惨遭破坏,极目凄凉,乃至敦煌二十余年不见太守。河西走廊的再度崛起,并且转向以农业为主体,应是魏晋之际。这与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和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

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大都集中在曹魏时期,其中仓慈、徐邈、苏则和皇甫隆等人功不可没。

————————

①  《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

②  《齐民要术》卷6《养牛、马、驴、骡》。

《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载:“太和中,迁燉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慈到,抑挫权右,抚循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其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看来仓慈出守敦煌后,其首要措施是贯彻曹操的重豪强兼并之法,维持社会的稳定,确保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中间涉及农业生产,但语焉不详,只是说“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而已。不过社会的安定,毕竟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也为徐邈在凉州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一些基础。

同书《徐邈传》载:“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看来,他在河西走廊搞了不少农田水利工程,这无疑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苏则在曹操后期出守金城,后又加护羌校尉,有权节制河西走廊。史称:“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①苏则是关中人,两汉关中农业生产水平人所共知,既然亲自教民耕种,并获得大丰收,必然有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在内,不过史籍记载太笼统,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较为详尽具体的是同书《仓慈传》注引《魏略》中有关皇甫隆的记载:“初,敦煌不甚晓田,常灌溉

————————

①  《三国志·魏书》卷16《苏则传》

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教作耧犁,又教衍灌,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俗:妇人作裙,挛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訾。故敦煌人以为隆刚断严毅不及于慈,至于勤恪爱惠,为下兴利,可以亚之。”看来,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时,既传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又带来了合理灌溉、播种、平整土地等类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效果十分理想,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畜力,增加了50%的产量。《晋书·食货志》对此评价更高,说经此以后,居然达到了“西方以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