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的治理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唐王朝通过安西都护府,在龟兹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地方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关津、馆驿等各类管理机构,并推行颇具特色的赋役制度,这些无不体现了以中原唐制为主体、同时又与地方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特色。安西都护府还在龟兹进行大规模屯田,重视河渠水堰的管理、馆驿交通的建设及其铜、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推动了龟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关键词】唐代 安西都护府 龟兹 库车汉文文书

贞观十四年(640),唐平高昌,于其地置西州;同年九月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1]高宗显庆三年(658)五月,在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西域形势有所稳定之后,唐迁安西都护府(以下简称安西府)于龟兹。其后,由于吐蕃对西域地区的侵扰,唐曾一度拔弃四镇。[2]武则天长寿元年(692),王孝杰率唐军收复四镇,以汉兵3万驻守,此后,安西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3]关于安西府在龟兹地区的治理情况,史籍记载并不是很多,20世纪以来库车地区出土的汉文文书却提供了不少信息,中外学者曾利用这批珍贵文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不少进展。[4]不过,已有的研究或囿于对文书的具体介绍和考释,或仅就某些侧面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中外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日本、法国等地收藏的库车出土文书,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对唐代安西府在龟兹地区的统治实态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一、唐代龟兹的地方行政建制

阿史那贺鲁之叛平定后,唐于龟兹置都督府,以其王白素稽为都督,统其众。[5]龟兹都督府下辖有九州,见诸史籍者,有和(姑)墨、乌垒、温肃(府)、郁(蔚)头等州,其余失载。[6]而州下建制如何?未见相关史籍记载。

1907年,法国伯希和氏在今库车县西面的都勒都尔·阿护尔遗址发掘,获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文书若干,[7]其中编号为D.A83号的文书断片之一存有“牒上龟兹都督府”数字,[8]尽管牒文所在机构不明,但它与龟兹都督府之间明显存在着上下隶属关系,说明龟兹都督府这一羁縻性机构在龟兹地区是真实存在并在正常运转的。吐鲁番所出《唐开元年间西州交河县名山乡差科簿》记有两户全家外任,一为“户刘虔感年卌九安西户曹”,另一为“户王行徹年五十二焉耆户曹”。[9]我们知道,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后,龟兹多称为“安西”,考虑到王行徹所任为焉耆都督府户曹,此处刘虔感所任当为龟兹都督府的户曹。若此推测不误,则龟兹府内的一些职务,与焉耆府一样,皆同为汉人所承担。在敦煌所出唐景龙年间张君义立功第贰等的公验上,钤有“渠黎州之印”,我们曾考证指出,此“渠黎州”应属龟兹都督府下辖九州之一,位于龟兹东境,与焉耆交界。[10]“渠黎州之印”钤盖在张君义立功公验上,不仅起着保证该公验法律效力的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渠黎州在当地的运转实态。

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在都督府、州之下,龟兹境内是否有县的建制呢?

都勒都尔·阿护尔遗址,王炳华氏曾考察认定为唐代的柘厥关,亦作拓厥关,地址在今玉其吐尔。[11]我们曾在此基础上考证指出,玉其吐尔遗址当为唐代龟兹白寺城的所在地,柘厥关则在该城附近。[12]在伯希和到来之前,日本大谷探险队曾于此掘得汉文文书数十件,大部载于小田义久氏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中, 编号为1503-1538。[13]综合二者所获汉文书分析,可以发现,唐在柘厥关附近有坊、村等基层建制。坊有“怀柔坊”[14]、“安仁坊”[15]、“和众坊”[16]等;村有“东王子村”[17]、“西王子村”[18]、“南萨波村”[19]、“西萨波村”[20]、“僧厄黎村”[21]、“伊禄梅村”[22]、“南界双渠村”[23]等。据荣新江氏研究,于阗都督府下的村名,一般均是胡语的音写,而里坊名则均可用汉文加以解释,如“安仁”当取《论语·里仁第四》“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之意。[24]龟兹的坊名与于阗颇相类似,村名也有一些可能是胡语的音写,如“萨波”、“僧厄黎”、“伊禄梅”等,但名前多冠以方位,有自己的特色。

按唐“在邑居者为坊”之规定,在柘厥关附近必有城邑建筑。伯D.A 4 号文书为一契文尾,其中第3行为“(保)人明府城处半白瑟笃米黎 年五十”。[25]此处“处半”,显然是一身份职事名。此外,伯希和在库车某地获得的一件汉文文书中,还记有“处半”多人,如“处半白骨雷”、“处半白支陁地肥”、“处半白苏毕黎”、“处半白吉帖失鸡”等,[26]说明“处半”一职皆为龟兹白姓人所担任,而且人数不少。在和田附近麻扎塔格出土某寺支用历中,常列有某坊或某村“叱半”收税、草的记录。[27]池田温氏曾据贝利氏(H.Bailey)研究简明指出:“市城以若干坊构成,乡野以乡、村分治,俱有叱半主要任征税。叱半即于阗语Spāta之音写,别种音写薛波。”[28]处半”或许与“叱半”俱为含义相同、汉字异写之同类职名,它既可译写成“叱半”、“薛波”,又可译写成“处半”,均类似于中原之坊正、里正。

白瑟笃米黎为“明府城”之“处半”,证明此地确有一城。伯D.A130号为一家书 ,其中有“至七月麦熟,入城相□”语,[29]写信人计划七月所入之城,显然是此文书出土地之城区。宋人洪迈说:“唐人呼县令为明府,丞为赞府,尉为少府。”[30]由此看,“明府城”似为县令所在之城。又伯D.A 92号为一《付米帐》,其中有“(付)席明府米五斗”;[31]伯D.A108号《付马料帐》中又记有“十八日张明府马食五升”。[32]此张明府,也见于同一遗址所出之大谷8083号《书信稿》,信上写有“……张明府至,得书奉诲忧情……”,[33]足见明府城确为堪称明府地位者所居之城。以上席明府、张明府似可作为此地有县设置之依据。然而,敦煌所出《唐天宝年间地志残卷》明确记载:“安西……无县,管蕃府四。”[34]库车出土汉文文书中,亦未见有县令、丞、尉等职名的出现。因此可见,安西都护府辖下并无县的建置。荒川正晴氏在研究安西都护府属羁縻都督府下的建制时,认为一个羁縻都督府下设有多个蕃州,每个州由若干城邑组成,城内有坊,城外有乡、村。在这种羁縻都督府里,没有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县或里设置的形迹。[35]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与出土文书反映出的龟兹都督府的情况也基本符合。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都勒都尔·阿护尔所出的文书中尚未见到州的记载,只见有城或明府城,城内驻有相当于县令的长官,由汉人充任,由于无县制设置,故称长官为“明府”,称其城为“明府城”,可能即位于渭干河西面的夏克土尔遗址,[36]其职能大体相当于中原的县城。除“明府城”外,伯D.A118号背面还记有“六达城”一名,[37]敦煌所出唐景龙三年(709)张君义立功公验上记有“白寺城”一名,[38]这些城可能都类同于中原的县。

城中还设有城局官,伯D.A 90号第1行记有“掏拓所   帖城局万(清)”。[39]按城局乃一官职名,唐以前诸州皆有设置,其职责为“掌修浚备御”。[40]吐鲁番所出《唐某人与十郎书牍》中有云:“当城置城主四,城局两人,坊正、里正、横催等在城有卅余人,十羊九牧……”[41]文书中“城局”列于城主之下, 坊正、里正之上,知唐代城局已演变为一吏职名。据伯D.A 90号文书,城局似负责“修浚”事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